“双循环”提出一年多,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了国内国外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在有效应对经济困境的同时,完成全面脱困伟业,并帮助全球抗疫和世界经济恢复。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疫情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保持稳定增长,甚至对于部分国家出现较快增长。2020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0%,中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9.6%,拉动全国货物贸易整体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自4月以来连续9个月实现增长,服装出口自8月后实现逆转,连续5个月实现增长。2020年,我国共出口纺织品15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口罩出口额约占35%,有力支援了全球抗疫,防疫用技术性纺织品和功能性服装成为纺织产业新亮点。
以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为“双循环”的基础体系
多边自由贸易是WTO的基本原则,也是全球纺织大循环的基础。WTO成立之初第一项重要举措是历经十年废除了扭曲的多纤维协定(MFA)。后MFA,中国纺织一方面充分融入全球经济,发挥产业优势,另一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投资,减免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进口服装关税,事实证明,这种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市场开放、自由贸易的政策,不仅使中国纺织在这十六年中发展迅速,世界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在纺织纤维、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贸易都得到明显增长。
因此,在世界纺织体系中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多边主义,推进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实践包容性增长,清除全球纺织资源市场大循环的障碍,抵制逆流,构建全球纺织产业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拉动了全球纺织产业链,又利用全球的资源(原料、资本、技术、智力和劳动)促进国内产业的全面提升,以完善的纺织体系和中国创造能力提供给世界可支付的优质的产品。
以“一带一路”为双循环的主流通道
通过“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贸易通、道路通、金融通、民心通、政策通),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投资,促进优质纺织服装生产与消费、贸易与流通。“双循环”让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步入正道,世界经济驶进快车道,中国纺织应该借道“一带一路”扩展亚欧走廊,提速中欧班列,建设“一带一路”纺织产业新核心区,借力“五通”完成从资源到市场,从生产到需求国内国外双向转换。
以“进博会”“消博会”为平台和载体的“双循环”创新
“进博会”“消博会”都是国际贸易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提高全球纺织循环的创新实践。通过双博会,中国企业和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中国消费者可以买到世界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原料,国内外最优秀的企业可以直面中国这个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及其不断提高的需求,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最大的中高端买家,发现了拉动产业新市场。“双博会”拉动产业的新市场空间,释放了需求端的驱动力,解决从资源到市场,国内外循环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平衡的贸易政策更是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
以创新赋能加速双循环
技术与产品创新,是供给侧升级的关键,是内外资源和市场的循环基础,使基础新材料、高性能纺织纤维与原料,生物医药和数字技术等,给纺织行业带来新的产品工艺、流程创新,反过来又给双循环开源,创造了新需求、新场景和新市场。iABCD(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创造了新的平台,新的通道,新的业态。突破纺织产业的局限性,创造了新的循环通道,还加速了循环速度、效率。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双循环”
建立在绿色、低碳和公平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双循环”才是高效、高质量和可持续的。
中国纺织通过绿色纺织、可持续时尚、低碳低排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解决了发展与生存的困境,不断开辟绿色纺织永续发展的新空间,让财富源泉涌流。
三十多年来,中国纺织在体面劳动、企业社会责任有了长足的进步,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保护了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消除供应链中的摩擦和障碍,在对外投资、贸易中营造公平竞争和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促进全球大循环。
(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