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山金相院始建于隋初,后经历代僧人、乡人重修重建,香火延续至今。上世纪20年代,转博法师任金相院住持,其20多年间苦心经营寺院,迎来金相院建寺以来最为鼎盛时期,留下一段段佳话。近期,在灵秀山金相院修缮保护过程中,经相关人员查证寻找,在灵秀山南麓重寻转博法师墓塔遗址,并将该处遗址纳入修缮保护计划中。
据了解,转博法师(1872—1948)出生于南安院下村,曾先后挂锡于泉州小延塘及南安天竺寺。上世纪20年代,金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凄不振,当时容卿乡人蔡培庆等人为维护古迹,决定重修寺院,于是多次派人前往南安天竺寺邀请转博法师到金相院主持。转博法师在金相院任住持二十余年间,精心经营灵秀山,重新振兴金相院,当时石狮侨乡一带的人们莫不熟知而敬仰之。
转博法师初到金相院时,寺宇荒废,仅存大雄宝殿及功德堂,胸怀光弘千年胜迹志向的转博法师立即带领僧众开荒辟田,因地制宜种植谷物蔬菜,力求生活自给。他通晓医道,便带领僧众在农事之余,炼制茶饼、秋石丹、菩提丸、熟地等药材,金相院的特色药材深受欢迎,远销南洋,既治病济世,又增加寺院收入。
转博法师还多方联系邻近各乡主事人,争取华侨捐资兴修寺院。经过十年苦心经营,除了原有寺宇修建更新之外,转博法师还主持扩建多座楼宇亭台,修筑了通向寺院的多条道路,金相院焕然一新,香火鼎盛,闻名遐迩,转博法师因此被人尊称为“万金”。
信众们的虔诚支持让金相院迎来鼎盛时期,乐善好施的转博法师将这份爱心延续,以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回馈社会。他捐资支持容卿小学度过艰难时刻,且重视培育人才,曾先后资助近10名容卿各村落的孤儿前往泉州开元寺慈儿院就学。同时,转博法师广结善缘,循循教诲学生要尊师守纪,勤奋学习,劝导村民应正直善良,移风易俗。当时容卿乡通往石狮镇大路有条小河,为方便行人通行,转博法师集资兴建一座大石桥,取名为“庆莲桥”,后又建一座“王架桥”。
转博法师胸怀豁达,诚挚待人,深受侨乡各界赞许。1948年,转博法师圆寂于金相院,墓葬于灵秀山南麓高处。近期,相关人员根据史料记载,并向当时曾参加过送葬仪式的村中老人进行了解,确定了大致方向,最终找到了转博法师的墓塔遗址。该遗址与金相院前的宋和尚塔一脉相承,见证了灵秀山的氤氲人文历史。(胡丹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