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月饼唤起的回忆 ●陈丽桔

中秋至,友人携月饼与我分享,没有豪华的装饰,简单的红塑料袋装着的芝麻月饼,盘口大,面粉皮,花生仁、冬瓜、芝麻、瓜子仁做的馅,与时下流行的月饼相比,略显土气。待切一小块入口,竟是满满的儿时味道。

在我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身影,那是中秋节,父亲提着月饼,踏着落日的余晖,出现在回家小山路的画面。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月饼的种类也少得可怜,所知道和尝到的,就只是花生馅、豆沙馅、肉馅的大月饼。家里最常买的是花生馅月饼。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这天,父亲都会买上三个大月饼,一个送给外婆,一个让我拿给奶奶,剩下的一个,我们一家人分着吃。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我们懂得孝顺,学会分享。也因此,我总觉得,月饼不论大小,一定要切着吃,才是最正确的吃法。

月上柳梢头,在老屋前的谷埕上赏月、吃饼是我家的惯例。当晚妆初罢的满月如风情万种的新娘子,越过高高的山头,将柔和的清辉洒落人间时,我们便端出茶具,拿出月饼,一家人随意围坐在埕边的栏杆石墙头,喝茶吃饼。月饼,自然是切着吃,一人一块。月色浓浓,茶香浓浓,亲情也浓浓。在我小小的心里,那甜甜的月饼,是一道无可比拟的人间美味。

品过月饼,大人们继续喝茶拉家常。我们则踩着满地的月光,和邻居伙伴们玩起捉迷藏。有时候也会跑到屋旁的菜园里,追捕那带着小灯笼四处游荡的萤火虫,把它们装在透明的袋子里当星星玩。玩累了,就跑回院子里,要么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搂着她的脖子当摇椅;要么坐在父亲的膝盖上,摸着那刮过不久正在偷偷探出头的胡须茬。偶尔会吵着要大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但往往故事还没听到一半,便进入甜甜的梦乡。

儿时的中秋节,是记忆深处一幅完美的童趣图。到了青春飞扬的岁月,中秋节就是那曲萦绕心田的柔美旋律。

那时的我,有了一份工作,年轻的心开始渴望飞出家门。也因此,参加工作后,在家守着父母过中秋节的次数并不多。更经常的是,在中秋夜里约几个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起爬到单位楼顶,摆一方桌,置上茶具,拿出月饼,就着朗月和着微风,喝茶吃饼,海阔天空。

那时的月饼种类丰富,口味多样,可是再好吃的月饼,也不过是一种点缀。毕竟赏月之意不在饼,而在于朋友间的那份心灵相通。

中秋的月,装饰过青春的梦,然后如长着翅膀的小鸟悄无声息飞走了。告别不问人间烟火的青葱岁月,我们开始脚踏实地地经营起属于自己的小家。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成了生活的全部。一年又一年的中秋节,吃饼赏月的规矩一直都在。而我的膝盖上,也酝酿着一个孩子的快乐中秋梦。

在充满诗意的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看着陪伴在身边赏月的小人儿,我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穿过岁月的河流,回到儿时,回到那个被月光浸润着的美丽山村。只是,那个小谷埕早已长满青苔,曾经给过我无数美梦的膝盖,那提着月饼回家的亲切身影,如今再也无处寻觅。

儿时的月还在,儿时深爱着的人却已走远。唯有曾经拥有过的那份爱,犹如儿时的月饼味道,一直深藏在我心间,温暖着我的人生。而我能做的,便是以同样的爱,去温暖我的孩子,让她在多年以后吃月饼时,也能够唤起一份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