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甲戌(1934年)弘一大师楷书佛号摩崖石刻



民国甲戌(1934年)弘一大师楷书佛号摩崖石刻(局部)
■福建晋江 林清哲
草庵位于晋江市罗山街道华表山麓。民国年间弘一大师曾多次驻锡草庵,并在草庵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产。
2022年,晋江文博工作者在草庵意外发现一方民国年间弘一大师楷书佛号摩崖石刻,之前未曾见于媒体、报刊报道,鲜为人知,殊为罕见。今年时值大师圆寂80周年,兹予以介绍,以飨读者,并以此作为对爱国高僧弘一大师永恒之纪念。
摩崖石刻发现概况
弘一大师楷书佛号摩崖石刻位于草庵摩尼光佛石刻造像所在巨岩顶部平台之上往北数米的岩石上。岩石被旁边的榕树包围,并有榕树从岩石的缝隙中长出,如今高大的榕树枝叶将岩石包围,与岩石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岩、树依偎交融的独特景观。旁边有另一块巨岩如蛤蟆状,应为道光版《晋江县志》记载的草庵旧景“虾蟆”岩。
崖刻自上而下阴刻楷书佛号,内容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字体描金,并局部描红,字径纵17—24厘米,横14—16.5厘米,从首字“南”到尾字“佛”纵220厘米,横约16.5厘米;前款为“岁在甲戌二月”,字径纵6厘米左右,横约4厘米;尾款刻“沙门一音题”,字径纵7厘米左右,横6厘米左右,末钤一圆形印章,印文不清;边款和印章字迹描金。经笔者多次实地踏勘,可以初步判定该崖刻系民国甲戌(1934年)弘一大师楷书佛号摩崖石刻。
弘一大师在草庵的文物遗产
1933年12月,在传贯法师和性常法师的陪同下,弘一大师到晋江草庵过冬,住草庵东侧意空楼。而草庵位置偏僻,山林茂密,风景秀丽,冬暖夏凉的天然条件又恰好适合修身养性,钻研佛学。弘一大师常称之为“乡间草庵”。他对草庵的环境极其喜欢,诚如其在《重兴草庵碑》石刻云:“余于癸戌之际,岁莫春首,辄居意空楼,淹留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他对性愿法师介绍其与草庵结缘非常感恩:“曩承介绍居住草庵。以胜缘未能成熟,屡欲往彼,辄为阻障。至本月初旬乃获如愿。移居以来,身心安宁,深感昔日介绍之慈恩也。”
弘一大师在草庵留下丰富的文物遗产。他在草庵遗珍有楹联和碑记等,按质地分为石、木,其中又以石刻楹联为主。令人耳熟能详的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题“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木刻对联,该对联目前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此外,民国甲戌(1934年)题“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石楹联,系大师撰并书的“草庵”冠头联,充分体现大师仁民爱物、济世救苦的高尚情怀。这些文物遗产除了具备高超的书法艺术价值外,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大师撰并书的《重兴草庵碑》石刻,该石刻书法清新隽永,并对草庵历史沿革作了梳理,对民国年间“佛教化”的草庵记载尤为清晰,是一方兼具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刻。
弘一大师在草庵弘法学律、习静养疴,草庵门联“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也是大师的楷书题刻。上联前署“戊寅仲冬谷旦”,下联尾署“沙门广空重建”。该联乃民国戊寅(1938年)弘一大师为草庵住持广空法师重修草庵所撰。联文虽然并未署具弘一大师的法号,用的却是典型的“弘一体”笔法。而这也是一副长时间被忽略的弘一大师楷书石刻楹联。与该联垂直的门内侧两面则镌弘一大师篆书华严经偈颂集句——“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草庵入口双门联的运用,门联楷书、篆书轮番使用、交相辉映,足见大师高超书法艺术水准。
新发现的弘一大师
楷书佛号崖刻的意义
在该佛号摩崖石刻发现之前,据笔者统计,弘一大师遗留在草庵禅墨有书法石刻对联3副、石刻碑记1方、崖刻1方,并有木刻对联1副(现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以及墨书“以戒为师”香积案1对。大师与晋江草庵的因缘殊胜从中可见一斑。新发现的楷书佛号崖刻丰富了草庵弘一大师文物遗产的内涵,也为我们了解民国年间“佛教化草庵”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实物证据。
目前正式出版或者公开展出的弘一大师书写佛号当中,字体以楷书和篆书较为常见,佛号内容以“阿弥陀佛”与各种“菩萨”号较为常见,直接书题“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极其罕见。新发现的弘一大师楷书佛号摩崖石刻的“南”“无”“佛”三字的写法与泉州开元寺、国有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的20世纪30年代大师法书作品的同类字如出一辙,极具弘一大师独特书风,系典型的“弘一体”。该崖刻的发现,将草庵现存的民国甲戌(1934年)弘一大师书法遗产数量提高到3处。在这之前,“万石梅峰”摩崖石刻和草庵冠头联都是民国甲戌(1934年)弘一大师的禅墨题刻。这也是大师初到草庵、驻锡草庵的书法遗产,至为重要。1934年弘一大师与草庵的因缘殊胜,为世界文化遗产点草庵注入了更多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如今晋江正在以文体旅融合为抓手,建设草庵文化旅游区。笔者相信该崖刻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发掘草庵的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弘一大师在晋江的文化遗产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