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尊,山西博物院藏

南宋青玉兔镇纸,衢州市博物馆藏

唐白釉兔,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禹之鼎《侍女三兔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水晶兔,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双兔车饰,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玉兔支神,上海博物馆藏
本报讯 2023年是癸卯兔年。近日,上海博物馆精选5件馆藏文物,并从山西博物院和衢州市博物馆借展2件文物,举办“玉兔精灵——上海博物馆兔年迎春展”,对公众免费开放。
此次展览共展出7件文物,时间跨度从西周至清代,包括西周兔尊、双兔车衡饰、唐代白釉兔、南宋青玉兔镇纸、元代水晶兔和清代玉兔支神以及1幅清代画家禹之鼎的《仕女三兔图》轴。这些包含兔形象的文物历经千百年,来自从南到北多个地区,展现古代人民对兔子长久的观察与喜爱。
其中,西周兔尊于1992年在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型,在青铜器中较为罕见。在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妇M8墓组和晋穆侯夫妇M64墓组中均有数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并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在该类器物内部曾发现树叶状残留物,可能用于制酒或过滤酒渣,说明兔尊应该是古代的酒器。
车衡通常为一根圆柱形的木棍,其主要功能是缚轭驾马。展出的这件西周双兔车衡饰,主体呈空心圆筒状,用于插入木衡起到稳固和装饰的作用。双兔立于圆筒之上,作反向奔跑状,俯首曲肢,圆目长耳,臀部相连,腹部两侧装饰有云纹。这件双兔车衡饰铸造精良,双兔形象写实,造型生动活泼,是西周青铜车马器中的精品。
唐代白釉兔,兔蹲踞于八边形台座之上,前肢挺于胸前,昂首前视,双耳后抿,贴于颈背。通体施白釉,台座底部露白胎微泛黄,兔眼点褐彩。巩义黄冶窑窑址曾出土造型相近的素胎残件,结合胎釉特征判断此件器物当属巩义窑产品。在中国古代,白兔往往被视为祥瑞之兆,地方官员常将之作为贡品进献中央。古人还将白兔与孝行相关联,如《旧唐书》和《宋史》都曾记载行孝之家出现白兔、灵芝等祥瑞的故事。
南宋青玉兔镇纸于1974年在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及其继室杨氏合葬墓出土。兔形镇纸由和田青玉圆雕而成,呈伏卧状,双耳软绵地贴于背上,腹部、腿部刻短细线条,似为兔的软毛。双眼圆润有神,三片小嘴唇加以两侧阴刻的胡须,好似在微微颤动。
元代水晶兔于1994年在上海市松江区圆应塔地宫出土。兔双眼为圆圈状,眼梢线向左右延伸,抿嘴,鼻子、胡须和四爪均用阴刻粗线条勾勒,兔毛以平行的细短阴线刻饰,装饰性强。腹背竖穿一孔,可系可佩。整体似作觅食状,质朴敦实、憨态可掬,有唐宋遗风。兔子性情温良,历来被视为瑞兽, 是圣洁、机敏、善良和生机的象征,素有“玉兔拜福”之说。
清代玉兔支神,质地为白玉,润泽光洁。玉兔尖嘴、圆眼、竖耳,身着交襟宽袖长袍,曲膝半趺,右手持折扇,左手握拳上举。据清代类似玉兔支神推测,其手中原或持有与“吴刚斫桂”传说相关的桂叶等物。整器集圆雕、阴刻、浅浮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雕琢精巧,玉兔支神摇扇持物,怡然自得。该器为上海博物馆所藏一组玉雕兽首人身十二支神坐像中的一支。十二支神是十二地支的守护神,对应十二生肖形象,其中玉兔是清晨5点至7点卯时的守护神。
禹之鼎擅画人物肖像,为康熙年间名手。此次展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禹之鼎《仕女三兔图》轴,画面上丛石草木,丽服仕女,独坐观兔。人物衣纹遒劲,多有提捺,花纹繁复,刻画细密,设色匀薄。足边三兔,似在嬉戏玩耍,两白一黑,毫毛毕现,情态可掬。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6日。(记者 王国良)
本版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