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邮币卡上马文化及其图腾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一公斤银质纪念币,面值300元,背面图案为《奔马图》

第一版人民币壹仟圆 马饮水

第一版人民币壹萬圆 双马耕地

■河北邯郸 孟祥生

马,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动物。纵观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发展史,马的体态强健、鬃毛秀美,在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军事对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早已退出大多数人的视线,但马的文化、马的精神、马的图腾崇拜已深深烙印在人类精神文明、生产文明的发展中,融为人类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中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浓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古人对马总是有着亲切喜爱和生死依托的豪情。有关马的成语举不胜举,例如:马到成功、老马识途、龙马精神、汗马功劳。对于马的分类甚至详细到了以颜色命名,比如:黄色的马叫骠,枣红色的马叫骅,黑色的马叫骊,赤色的马叫骍。在古代,马常常与人同生共死,同甘共苦。那些英姿飒爽、指挥千军、骁勇善战、戎马一生的杰出人物,一定有骏马相伴左右。

历代文人骚客所创作的崇尚马、赞美马、颂扬马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如韩愈的《马说》。在历代绘画作品中,留存了大量形象生动、技法精湛的有关马的绘画作品。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农耕文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三大文明形态中马都占据重要地位。农耕生产中,马是多面手,拉车犁地、山地驮物、陆路运输都是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以马为伴,蒙古族至今仍自豪地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直至近现代社会,农业生产依然离不开马。千百年来,马见证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市井繁华有车水马龙的形象比喻;人们对交通的重要商道有“茶马古道”的记录……新中国将宽敞硬化的城乡道路命名为“马路”。

在人类历史更替中,马曾昭示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强劲。纵观我国古代史,在冷兵器时代,“兵马”是一个国家国力表征、战略力量,是一个国家震慑另一个国家的实力基础。马具的发明,增强了人类驾驭马匹的手段,扩大了人类本身的活动范围,由此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驾驭、役使马的实践中创造出各种器具装备。一般来说马具大致分为鞁具、挽具和鞍具三类,细分又包括络头、衔、镳、缰、胸带(攀胸)、马镫、鞍鞯、蹀躞带和鞧带等。中国历代政权以“马的危机”为契机,制定优化马的政策法令,大力发展养马业,积极设立茶马交易机构,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增强马的军事实力的进程。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对马、对骑兵的一次大胆改革;西汉名将霍去病“封狼居胥”建奇功,离不开精锐骑兵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影响决定了国力,甚至影响决定了朝代更替和历史走向。

在现代社会中,马俨然已经被视为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图腾被崇敬。马意味着激情、大胆、忠诚、优雅和灵活,它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马的雄健姿态一日可行千里,这也意味着事业、财运和学业都蒸蒸日上。马象征着奔放、旺盛的生命力和热情,马也是能力、圣贤、才能和成就的象征。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以不断奋斗、自强不息、不断进步为特征的民族精神。以马喻德才,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被人们称道至今。马常被赋予神话色彩或被视为吉祥象征。其代表的坚韧、勤恳、不畏艰险等精神也广受推崇,汗马功劳、快马加鞭等词语耳熟能详。

历史典故及文学作品中对马的记录无不折射着国人的追求、民族的精神,纵使时代如何发展,马所留下的价值,所给予的启迪将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