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家清供》 复原菜:蟹酿橙

黄金鸡

山海兜

拨霞供
源承中原,氤氲千年。我们每个人成年之后,不管不顾走南闯北,有两个习惯难改,一是乡音,二是乡味。“蕃客西来,尽有奇珍惊海北;晋人南渡,曾携乡味过江东。”纵观岁月长河,泉州菜的影响力远不止如此,它征服了今人的味蕾,也征服过宋元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味蕾,以及改变四海八荒移民的味蕾。
他一事专注,一念执着,一生坚守,从青春年少到年逾天命,从满头黑发到鬓染秋霜,他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深深扎根食品研究,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有一颗赤诚之心。他就是南宋绍兴年间人士林洪(今石狮市蚶江镇古山村人),字梦屏。提起泉州菜实在绕不过他。他擅诗文作书画,对饮食颇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供》《山家清事》《茹草记事》《文房图赞》《西湖衣钵集》等,著作入选《四库全书》。其中《山家清供》和《山家清事》为中国古代饮食历史和园林研究史上的经典,尤其《山家清供》一书名源于杜甫诗:“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即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山家清供者,乡居粗茶淡饭之谓也。”此书既是一部宋人的饮食笔记,又是一部重要的烹饪饮食谱。全书分2卷,共102节,由104则散文体裁的食谱组成。内容以家常食品为中心,介绍当时广传的食品材料吃法,制作技艺各不相同。文章借物抒情,寓情于文,夹叙夹议,丰富多彩。
食物滋养了林洪,促使他在蔬菜瓜果中寻找本味,在肉鱼生鲜中寻找浓醇,在食物中创造诗意,并善于运用“以诗写药,用药言情”,对养生与美学进行阐述,食谱谈食论诗,两者交错,以诗比喻食物,也以食物寓意诗人的诗品、人品。清,是一种生命境界,清净澄洁,归真返璞。真实、真味、真诚,是美食横行一切的必杀技。
《山家清供》里还记载了诸多臻于清妙的食物,杜甫的“槐叶淘”,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入冰水浸漂,色鲜碧,食之沁凉。还有苏东坡的“荷包鱼”“萝菔羹”,杨万里的“带露酿梅”“敲雪煎茶”等,单听名字,已很美。
林洪的食谱反映出宋代泉州人饮食、烹饪的某些特性,也从侧面印证了泉州菜一旦讲究起来就不惜时间成本。光是默念他食谱里的文字那些属于他的“食之极乐”,那些用山野物产,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穿插着历史的掌故、诗文,颇有宋人生活的情趣就足以让人垂涎,一种暖意油然而生。《山家清供》里的美食在今日仍然鲜活,书籍具有保鲜功能,储藏于其中的味道可以跨越千年,仍然让人心驰神往。现如今石狮市来了一场与宋式美学的盛大约会,复原宋朝的炊蒸工艺,精选上乘品质的食材,做出风雅精致的造型。
世间富有百味,不及宋意清欢。石狮市剑指“闽菜地标美食城市”,自主研发的“宋元海丝宴”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林洪一道道美食从古籍中“复活”,蟹酿橙、沆瀣浆、通神饼、山海兜……精心复原的16道馔品汇聚成一席“宋元海丝宴”,再现宋式风雅生活,来一场让人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身心皆享受的风雅至极的宋宴。“海丝宴”于细腻处却能品出宋人对食材本味,以及不同味道之间搭配的极致讲究。
彰显山海交融,汇聚海丝古韵。一道道出自千年前的美馔,为今人们细细品味;一场场关于美食文化的讨论,丰富且具有底蕴。经过精心策划打造的“宋元海丝宴”,被中国饭店协会批准成为“地标美食名宴”,成功入选全国《地标美食名录》。通过活灵活现地复原激活停留在菜谱中的佳肴,让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身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代是一个美食盛世,吃货层出不穷,我国饮食的发展至此已进入“鼎盛时代”。而北宋是中国烹饪的分水岭,桌凳的改良,炊具的更新,宴席的定式,烹饪技法的成熟,上述这些都是有史料佐证的。该书记录的烹饪技法达30多种,这些技法沿用至今,并且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创新,有的只是将几种技法混合使用而已。
在宋代就已出现“饭局”,围坐一起的合食制取代分餐制,流行了起来。公筷,也随之诞生,讲究又文雅。饮食文化一直为平头百姓尊崇,餐桌这一形象,在老百姓的心中有许多功能,且有许多讲究,譬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给家里长辈坐,菜没上齐之前不能动筷子,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筷子不能长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等非礼不成的上菜顺序和食用礼仪。 (洪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