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走进丰子恺先生“翻译现场”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位“漫画家”,他师从弘一大师,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其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丰子恺先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

20世纪60年代,丰子恺先生受出版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之托,翻译了日本平安时代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由此开启了这位绘画、文学、书法、翻译“通才”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

“乘兴落笔,俄顷成章”是丰子恺先生对自己创作特点的总结,而对于翻译作品,丰先生不仅“用心推敲,频频涂改”,还“仔细地查字典”。为了完美呈现原文中的意趣,丰子恺先生有时并不拘泥于字义,而尝试采用另一种适当的方式来表达。

在完成这百余万字的翻译工作后,在明知当时可能无法出版的情况下,丰子恺先生仍坚持译出了《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1972年,在致幼子丰新枚的信中,丰子恺先生说:“我最近早上翻译日本古典物语,很有兴味。因此幽居小楼,不觉沉闷。日饮啤酒二瓶,高级烟十余支,自得其乐。”可见其从这一千多年以前的物语中获得了怎样的乐趣。

《竹取物语》是这三部作品中最为短小精悍的作品,它是“日本最古的神话传说之一”,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之祖”,也是在日本影响最大的神话传说。

《伊势物语》是现存最早的和歌物语。丰子恺先生在“译者序言”中表示:“此物语很像中国《诗经》里的‘国风’。”在《伊势物语》里,能充分感受到丰子恺先生用中国古典诗体翻译和歌的妙趣。在206首和歌中,除情诗之外,也不乏寄情山水之作。

《落洼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趋向成熟的代表作,内容上接近中国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叶限》。

丰子恺先生采用五言四句或七言两句的格律诗形式来翻译和歌,常引用中国古典文学。这种典雅精练、古色古香的语言,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和歌的特色和含蓄之美。在今天看来,丰子恺先生的这种尝试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并且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古典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

20世纪70年代,《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的翻译工作完成后,其手稿交至人民文学出版社,并以此为基础于1984年正式出版简体中文版。其后,几经辗转,三部译文手稿最终由丰子恺先生嫡孙、丰子恺研究会执行会长丰羽先生珍藏。此次出版,是丰子恺先生译文手稿的首次面世。

《丰子恺译文手稿》原比例、完整收录丰子恺先生翻译三部物语的700余页手稿。翻阅《丰子恺译文手稿》,如同走进丰子恺先生“翻译现场”,不仅可以欣赏到丰子恺先生的硬笔书法,还可从推敲修改的笔迹中想象丰子恺先生翻译时的表情和心情,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文字表达,重温丰子恺先生翻译再创作的无限乐趣。(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