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粽子里的人生经

●胡英军

从我记事起,每到端午节,母亲便开始忙上忙下,为全家准备可口的粽子,就像迷上了它一般。

这几年,每到端午节,我都想去超市买些现成的粽子回来,可母亲不同意,她坚持自己动手。她总是反问我:“能自己做的事,干吗要偷懒呢?”我知道,妈妈是闲不住,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事一定得亲自动手。当然,她也舍不得乱花钱,我只好依她。

刚进入六月,妈妈便开始为端午节的粽子做准备了。而且,还撂下“狠话”:“今年你得跟我一起包粽子,算是学习!”看她不容抗拒的眼神,我只得点头同意。不就是包粽子吗,也并非难事,包就包。

母亲带着我一起去附近河边割来芦苇叶,用开水将它们泡软、清洗干净,晾干备用。母亲告诉我,芦苇叶柔软、易折叠,且不容易被糯米粘住,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准备好这一“配套设施”,母亲又要我和她一起准备糯米。母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可别小看这件事,这也是一件考验人的活儿。糯米和大米不一样,看似相同的量,蒸熟后却有很大的区别,必须亲自见证才能体会到。尤其咱家人多,每个人的食量不一,得做到心中有数。”

听完母亲的话,我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包粽子还有这么多讲究啊,那以后我要是单独做饭,岂不是更麻烦?但很快,我又明白了,包粽子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并不那么容易,母亲是在考验我的耐心啊。对待世事的态度,是浮躁还是平和,皆可以通过包粽子检验出来。

糯米蒸熟了,母亲取两三张芦苇叶并排,折成漏斗状,加糯米按实,将旁边的芦苇叶翻过来盖住漏斗口,转过芦苇叶顺势捏出一个角,再用撕成细条的细线绑住粽子,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

看着母亲熟悉的手法,我汗颜了,因为不管我怎么努力,始终没有包出那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我包的粽子不是变形了,就是糯米溢出来了,而且包的速度奇慢。一下午过去了,母亲都包好几十个了,而我面前却只有寥寥几个。

看着面前奇形怪状的粽子,我突然爱上了这种劳动。它让我明白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有耐心。尤其是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它的过程都有内在的道理,那是一种人生经历的体验与积累过程。 母亲“强令”我和她一起包粽子,其实是有她的良苦用心的。她是希望通过这件小事,让刚步入社会的我学会沉淀,让自己更有耐心。只有这样,在面对世事时,才能有更好的姿态,才能取得更完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