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读
又是一年重阳时,秋凉心静,遥望苍茫。闽南人对插茱萸、喝菊花酒似乎不太在意,倒是格外青睐番薯、芋头、红柿、板栗这几样时令蔬果以及登高和放纸鸢。民间有诗为证:“菊酒茱萸典不传,重阳只乐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罢芝山看纸鸢。”
“重九登高”风俗由来,据传晋代中原动荡,士人衣冠南渡入闽,散居于晋江沿岸。每到重阳时节,就到丰州西南侧的小山上,登高北望中原,以寄乡思,这座山得名“九日山”。
泉州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早就有官家祈风、民间登高送别的习俗,现今南安九日山仍存留着当年“祈风”的摩崖石刻,成为世界海洋文明史上罕见的文化遗产。旧时帆船全靠风力,闽南“九月展秋风”,东北季风起,正是启航南洋的好时节。
亲人将要远涉重洋,亲朋好友准备公鸡、线面和土特产,上门馈赠或设宴饯行叙别,祝其一路平安,俗称“送顺风”,温情脉脉。大海茫茫,在出发之时,亲人们会登高望远,目送商船远去,高高的桅杆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重阳节登高便成了闽南人盼望亲人归来的一种精神寄托。
昔时,泉南一带私塾师徒备下牲醴和红龟粿、发粿,祭祀孔子和魁星,祭后聚餐,俗称“食风槎(风筝)肉”,以祈求来日能高升。放风筝时故意将线弄断,任其飘落遥远的他处,祈愿灾祸远离自己。
石狮和泉州周边的文人们在重阳节这天聚集在虎岫寺,一起祭拜文昌帝君和孔子,登山眺海,观翠品茗,即兴作诗。中午寺内特设素宴招待,文人们将诗文书画留赠寺院,作答谢留念。虎岫寺将这些名家的墨宝镌刻在寺院周围的岩石上,供世人观赏,这一特别的过节方式至今被传为美谈。
闽南人认为重阳日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能达到进补效果,称为“补重阳”。民间多以家禽肉炖当归、党参等中药吃。坊间流传“吃柚子补头壳”“吃甘蔗补四肢”“吃柿子补心脏”等,将美好的寓意寄予食物中,有以形补形之意。
“九”与“久”谐音,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我国以法律形式明确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相关单位或个人组织开展一系列慰问以及关爱活动,把浓浓的祝福和关爱送给老人,孝老敬老是人间真情永恒的旋律。
人间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情怀,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思念……闽南重阳节的习俗体现闽南文化的厚重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