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本报推出报道《乡土文化生态园助力乡村振兴》,讲述蚶江镇厝仔村做好田园风光建设文章,打造集文体教育、观光农业、旅游度假、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挖掘出多元效益。笔者认为,这般“就地取材”的举措值得借鉴。
从航拍图上可看到,厝仔村乡土文化生态园既保留了田园原有景色,又有新的姿态。该村在田园周边及相关节点上做文章,完善田园的硬件配套,并进行巧妙设计,让田园更具沉浸式体验功能。如此一来,原本只用于耕作的田园变成拥有更多交互性的场景,多元功能由此而来。
当下,各地都在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地方缺乏“就地取材”的意识。有的认为,辖区没有特色资源、缺少建设空间,美丽乡村建设很难展开;有的则陷入另一种误区,认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拆大建,建设大广场、大公园。
厝仔村的做法启示我们:“就地可取材”大有可为。此前,宝盖镇坑东村也有类似做法,将老旧古厝利用起来,对部分墙体进行微改造与加固,使之与旁边的古榕树融为一体,成为村民的休闲活动场所、村落微景观,同样也是“就地取材”的有益尝试。
摒弃大拆大建的思维,多从村落实际出发,其实,很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很多时候,小投入也能产生大作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用心思考、敢于尝试、能够折腾。
(林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