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闵贞《兰石图》
■江苏南京 王重阳 左中仪
台湾著名文物鉴赏家王震球收藏有一幅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闵贞的《兰石图》(见图),画作为绢本水墨,纵125.5、宽67厘米,品相上佳,已被《中国书画集锦》(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2020)收录。
画面中两块嶙峋崖石上下分列,淡墨勾勒、飞白少皴,展现一隅奇峭丘壑,凸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几簇野生蕙兰扎根于石缝之中,轻重墨分施、没骨直描,绘出兰叶葳蕤勃发、兰花绽吐芬芳;点点附岩苔藓与枝枝婆娑嫩竹为陪衬,构成一幅赏心悦目、恬淡素雅的水墨佳作。
画右上题款:正斋闵贞(行草书)、青乔(朱文方印)、读画楼(白文方印)。
画两侧共有莫氏图书之印(朱文方印)、实获我心(朱文方印)等三枚鉴赏钤印。
画作者闵贞(1730—1793后),字正斋,号青乔、蓼塘居士等,斋号:读画楼。祖籍江西南昌,客居湖北汉口。幼失怙恃,“因痛二亲遗容不获见,而笃志学画”,人称“闵孝子”;师法明代画家吴伟,因性僻孤傲、不随世俗,不附权贵,人送绰号“闵騃子”。其一生布衣,中年流寓维扬、京口,在清中期扬州画坛“八怪十五家”中尤以善工写意人物而著称,兼善花鸟与山水,既可绘得笔墨奇纵、奔放沉雄大写意,亦能画制工整细笔白描,是为收放自如的一流丹青妙手。
兰花因其清雅的特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战国屈原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的咏兰名句。唐代李白也曾留下“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欲寻千嶂壑,直下水流深”的诗篇。自宋代文人画兴起以来,兰花更逐步被人格化,与梅、竹、菊合称为“四君子”,成为文人雅士笔下的传统题材。
陈毅元帅曾作诗《咏兰》:“幽兰在山谷,木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朱德总司令也甚是喜爱兰花,他不仅热衷采兰、育兰、品兰,更是写下了大量咏兰的诗词,其中有一首七言绝句咏道:“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红英珠露坠,香盈十步出庭来。”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兰花视为高洁、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这也正契合了老一辈革命家们淡泊名利、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的高尚情操。
“空谷生幽兰,无人亦自芳”。此幅《兰石图》意境深远,可谓似画、似景,又似诗,恰是为人正直、品格高尚的画作者闵贞真实情感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