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商务印书馆长沙分馆职员证章

图2 商务印书馆金华分馆证章

图3 上海商务印书馆纪念章

图4 商务印书馆印刷所照相制版部证章

图5 云梯证章

图6 商务函校校徽

图7 上海市商务印书馆工会组长证章

图8 上海市商务印书馆产业工会会员证章

图9 上海商务印书馆证章

图10 京华印书局 商务印书馆北京印刷厂入厂证章

图11 北京京华印书局证章

图12 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一百周年纪念章
■贵州龙里 周继厚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出版社,于1897年2月11日在上海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堪称“书业先锋”,与北京大学同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双子星”。百余年来,商务印书馆践行“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宗旨,出版图书5万余种,创造中国现代出版、教育、学术和文化史上诸多“第一”。
多种徽标当招牌
商务印书馆从创办之初就有意识使用商业标志。从该馆百余年间出版的图书封面、封底或书脊处,能够找出十余种标志,可将其分为三个时代馆标:清末民初第一代馆标,如椭圆形缠枝纹“商”字标志,为明清青花瓷中常见的中国传统纹饰,取对称构图方式,篆体“商”字居中,中英文馆名绕排。梅花造型馆名标志、圆形馆名篆刻标志,古朴简洁,类似于江南私家藏书刻书的书坊印签,有着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民国中后期第二代馆标,如倒三角形酒杯标志,由“印”“商”两字组合而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代馆标,如初期使用的由“商”“印”两字组合成书本形象的标志图案,到后来下方加“创办于1897”和“商务印书馆”中英文,并一直使用至今。
全国各地建分馆
早在1898年,商务印书馆就在长沙红牌楼牛角巷设经销书店。1907年正式开设分馆,地址在长沙繁华商业街黄兴路。长沙分馆主要印刷发行小学课本,促进湖南省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编审部迁至长沙分馆,还有多家出版机构,推动了长沙的书籍出版业,仅商务印书馆就编辑出版《抗战小丛书》等数十种书刊。
图1为商务印书馆长沙分馆职员证章,银质,背面两位数编号。
1934年3月,金华城区四牌楼成立商务印书馆金华分馆,由经理、会计主任、营业组和事务组等部门组成,其中营业组又有门市柜、批发课和货栈课三个分部,主要任务是发行。抗战时期,金华分馆迁至江山县城;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15日在原址复业,改称金华支馆,隶属杭州分馆。复业后的金华支馆营业不振,入不敷出。至1949年金华解放前夕,支馆业务处于勉强维持状态,后于1952年歇业。
图2为商务印书馆金华分馆证章,铜质,直径3.1厘米,中间为倒三角酒杯形徽标图案,背面两位数编号。
核心部门编译所
商务印书馆从1898年便开始出版英文读本,到1911年的14年间,共推出各类英语教材和英汉对照参考读本126种,约占全国出版英文读本总数的70%,堪称晚清英语教材出版市场执牛耳者。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这个核心部门。这个编译所是1902年由夏瑞芳与当时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的张元济商讨创建的,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自己的编译群体队伍,系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与印刷所、发行所平行的负责翻译、编纂、编辑的出版部门。编译所设有各专业部,其中国文、英文、杂纂是三个最早建立的专业部,对外使用“英文部”作为正式名称。
图3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纪念章,上方有民国末期倒三角徽标图案。
电影鼻祖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近代史“文化之机关”,承担了中华文化近现代化大转变的重任,其中,以注重美术出版为理念,大力发展先进印刷技术,使图像复制的质量得以大幅提高,开启了图像化的时代,为美术传播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图4为商务印书馆印刷所照相制版部职员证章。
有趣的是,商务印书馆在清末民初曾制作品种数量繁多的新工艺“赛瓷徽章”,即依托先进照相制版技术,在纸上印刷图像,再将图像贴在马口铁章坯上,最后作表面防氧化处理。
图5为云梯证章,为民国时期消防队定制,背面印“赛瓷徽章”“商务印书馆制造”“三号”铭文。
不仅如此,商务印书馆还是我国电影制片“鼻祖”,早在1917年就开始兼营制片业务,曾拍摄《商务印书馆放工》《上海焚毁存土》等短纪录片。1918年正式成立活动影戏部(后称“电影部”),陈春生任主任、任彭年为助手,并修建厂房,扩充设备,制定有关制片和租借的章程,先后摄制风景、新闻、教育、戏曲、故事等短片40余部。1923年后转向长故事片制作,先后拍摄《大义灭亲》《孝妇羹》《爱国伞》等7部。1926年,由于电影部另组国光影片公司,终因营业亏损,于1927年停办。电影制片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辉煌一页。
函授教育做先驱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书籍之余,注重利用出版社各种资源,针对社会失学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办函授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服务社会大众,有力地促进了民众素质的提升,在中国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堪称中国函授教育先驱。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1915年7月正式招生,8月正式开学,于1946年12月停办,时间长达31年。
图6为商务函校校徽,银质,正面中间为校徽图案,背面铭文“商务函校”,即“上海私立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简称。
工人运动战斗力
据史料记载:1925年8月和12月,在陈云、章秋阳等共产党人领导下,商务印书馆发动两次经济斗争罢工,得到广大工友的响应,都取得了胜利。当年,商务印书馆有工人4000多人,职工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较高,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成为上海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商务印书馆党组织和工会也是中共江浙区委和上海总工会领导下的,具有坚强战斗力的党组织和工会之一。
图7为上海市商务印书馆工会组长证章,背面三位数字编号。图8为上海市商务印书馆产业工会会员证章,背面三位数字编号。
新中国后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商务印书馆与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联合组织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成为新华书店以外的中国第二个图书发行系统。1951年商务印书馆设总管理处驻京办事处。1954年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总管理处迁京,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1957年恢复商务印书馆独立建制。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图9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证章,铜质,背面为“1950”“临”及两位数字编号。
京华印书局显身世
京华印书局前身为1884年组建的强学会书局,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平(北京)创办的官营印刷机构。1905年被上海商务印书馆买下,改名京华印书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5月公私合营,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属国家出版总署领导,名称还是叫京华印书局。1962年,京华印书局同中华书局、北京排版厂、50年代出版社印刷厂合并,名称仍为京华印书局。到1967年才改称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京华印书局名称起止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存名六十余年。
图10为京华印书局商务印书馆北京印刷厂入厂证章。
图11为北京京华印书局证章,背面三位数字编号。
商务印书馆120多年历程,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由一本本书、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和一枚枚徽章编织而成,并赋予其精神、气韵和灵魂。
图12为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一百周年纪念章,纯银1盎司,直径4厘米,上海造币厂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