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从淄博到“尔滨”,“泼天的富贵”如何接 时评

这个冬天,“尔滨”火了!火成与“淄博烧烤”“贵州村超”齐肩的“现象级”。哈尔滨何以接到“泼天的富贵”?

从夏天的淄博到冬天的“尔滨”,主流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众说纷纭,一个结论越发明了——游客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互联网的造梗风潮以及政府的未雨绸缪共同推动的结果。

为什么越来越多游客不远千里奔赴一座城不是为了“好山好水好风景”,而是为了吃一次烧烤、看一场比赛、滑一个雪道,这背后折射的是游客消费心理的变化,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年轻人旅游的重要需求,影响着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为了照顾好南方的游客,哈尔滨人开启“全员陪客(qiě)”模式,可谓毫无保留,掏心掏肺掏家底,“冻梨摆盘”“人造月亮”“‘冰’马俑”……该在的和不该在的,都得给“小土豆”们安排上,让当地人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互联网的造梗风潮也为哈尔滨助推了一把。近年来,一些城市的走红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推广的机会。以哈尔滨为例,从“南方小土豆”到“南方小金豆”“马铃薯公主”,从“哈尔滨”“尔滨”再到“滨子”,以及“小砂糖橘”“小野生菌”“小熊猫”“小折耳根”,层出不穷的新梗频频冲上热搜,不断刷新网友对哈尔滨的新奇感。加之,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天然的“赠流量”属性,无论是分享、推广还是评论,迅速拉高哈尔滨的热度,让哈尔滨的“火”成为全东北的热闹。

“爆火”不是偶然。用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的话说,“哈尔滨已经做了一年的准备”。除了充分挖掘人文底蕴和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和接待能力,做好城市文旅IP形象打造推广等,哈尔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以“真诚换来了真诚”。事实上,2023年12月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将哈尔滨推上风口浪尖。当场退票,公开致歉,连夜整改……哈尔滨文旅系统放下身段,用真诚化解风波,负面舆情并没有压垮哈尔滨的旅游,“投诉不过夜”等规定的推出,成为优质服务的试金石。

从淄博、贵州再到哈尔滨,“城市旅游如何出圈?”一再成为摆在更多城市面前的思考题和加分项。虽然,国内各个城市都有着大把拿得出手的资源禀赋,但要复制淄博、“尔滨”,实现“出圈”“爆红”并上升至“现象级”,对一方政府与一方百姓而言,都并非易事。每一个现象级城市旅游热潮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城市文旅的成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产品、市场、城市形象及互联网逻辑的简单堆砌,直接考验的是一座城市是否具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的意识和能力。就像射箭,需要拉满弓、搭好箭,只等流量如东风,东风来时,便是箭离弦时。或者,换个更接地气的说法——机会,永远只给做好准备的人。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