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村里的“边角料”盛满“小确幸”

不少村里的“边角料”改造成为“口袋公园”,不仅成为村民“出门见园、推窗见绿”的微景观,而且还是村民可憩、可赏、可游、可玩的家门口“香饽饽”。(详见1月23日《石狮日报》三版)

去年9月,《第一财经》官微一篇关于中国县域人口密度榜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据其根据各地公布的人口数据梳理发现,作为县级市的石狮,人口密度高达4287人/平方公里,在全国所有县域中遥遥领先。这一城市宏观数据,也侧面反映了石狮这座城市“寸土寸金”。

基于此,如何因地制宜用好城市“边角料”,善于运用“见缝插绿”“口袋公园”“金边银角”等微景观,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以鸿山镇为例,东埔一村的卫生死角变成“口袋公园”,升级为“流量聚集地”“休闲活动公园”,还有东埔三村的休闲跑道、绿化场地以及莲厝村的“微菜园”等。诸如此类,均让人由衷点赞。

闲置有时是一种浪费。乡村“边角料”通常是零散、不规则的土地,难以进行大规模耕作,但是转变思维加以合理的规划和利用,这些土地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利用,也可变废为宝,让乡村“边角料”成为乡村环境的美化元素。种植花卉、树木或者建设小游园、景观小品等,不仅可以改善乡村环境,还可以提升乡村的生活质量;此外,乡村边角料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通过合理的利用,可以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期待更多的“边角料”成为幸福的“金边银角”。

(杨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