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过年“全家总动员”

●郭增吉

春节的脚步临近,我又想起儿时过年“全家总动员”的情景。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家七八口人,快过年时也就买了两斤来肉,并且还捡肥的,为的是能炼点油,好留着炒菜。剩下的瘦肉炖熟了,放在一只碗里,除夕中午做菜放一点,余下的用来招待亲戚。过一个年,吃下肚的也就几块肉。

此外,家里还会买点羊骨,因为父亲长年患病,喝点骨头汤有好处。剁一段羊骨放在锅里熬,再放些白萝卜片和大葱。羊骨早就被刮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肉,但有骨头汤喝父亲已经很满足了。

大哥会用棉籽油炸点油条,但技术不到位,不过能吃上才是最重要的。晚上哥哥忙乎着,油条刚出锅,全家人都用两根指头小心地捏着一根油条,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那味道感觉真香。

父亲会自己磨些豆腐。用小磨扇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经过过滤,然后煮浆,加卤水,凝结成豆腐花,再舀进布包内,盖上木板,压榨成型后,冷却,泡在清水里待用。豆腐渣还要合理利用,掺上玉米面,捏成渣疙瘩吃。

最忙的是母亲,要捏馒头、枣山和小枣花,还要捏几条面鱼。我最欣赏母亲捏的面鱼,弯曲的身子,有大有小,两两相对。母亲用剪刀巧妙地剪出鱼翅和鱼尾,再在头部安上两个黑色的扁豆籽当眼睛,那鱼便活灵活现起来。面鱼上供过后,要把鱼头切下来,用红线串好,挂在墙上,叫做“年年有鱼(余)”。

母亲还要包饺子,先盘饺子馅,馅的原料是萝卜丝、大葱、粉条,剁碎,拌上姜末、食盐、食油等。和好面,两手巧妙地结合,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除夕晚上和正月初五更,要吃两顿饺子。五更的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个小铜钱,谁吃到了,说明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

那时的对联都是手写的。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年前的几天,乡亲们都来让父亲写对联,父亲来者不拒,两手不停,每副对联都写得极认真。往往是街坊邻居都早早贴了对联,我家到大年三十中午才能贴上。我总是拿一锭墨在砚台里蘸着水给父亲磨墨,耳濡目染,十来岁便学着写对联了,还把为乡邻写对联的传统继承了下来。

兄弟中我最小,我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把香炉装满沙子,好让母亲插香时用。哥哥们负责贴对联,还把母亲用红纸剪的窗花贴在窗户上一块玻璃中间,那时我觉得世上最好的工艺品莫过于此。

五更天哥哥们会放一挂不长不短的鞭炮,天明后我会捡拾那些没有响过的小炮仗,和同伴们一起放,没有捻子的,就折断,用香头点燃,看火药点燃时红红的火星打架。一次我点燃炮仗时,没来得及扔掉,在手心里响了,疼了好久,但还是乐此不疲。

当时家里困难,几年都不换新衣新鞋,洗干净了,年照样过。尽管很羡慕别家孩子的新衣服,眼巴巴地看着,却从来没有缠着母亲闹。“不要和人家比吃穿”,母亲说。母亲的教诲我谨记在心。

儿时的年,虽然物质贫乏,但有亲情在,有童趣在,有氛围在,因而感到很温馨、很快乐,也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