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清代画家禹之鼎《艺菊图》赏析

■陕西西安 马小江

秋风吹起日渐凉,百花失色菊花香。对于菊花,唐代元稹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赞美,李商隐说它“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宋代苏轼也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歌颂。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它的栽培,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最早的记载可见于《周官》《埠雅》。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结缘甚深。菊花排在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文人骚客所偏爱,因而咏菊、画菊之作,不胜枚举。

《艺菊图》(见图)是清代画家禹之鼎创作的绢本设色绘画,纵32.4、横136.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大画家王原祁庭院赏菊的情景。王氏方脸长须,身着长袍,持杯端坐绣榻,赏菊品酒,容光焕发,神态悠然自得,气度雍容华贵。榻前精心栽培的盆菊灿然开放,童子左右呼应,榻上放置的书籍、字画井然有序,真实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嗜好雅兴和气质风度。画中自识“广陵禹之鼎敬写”。钤“慎斋禹之鼎印”等印。卷后有王原祁的五世从孙王祖畲、唐文治题记。曾为画坛一代宗师朱屺瞻收藏。此图人物气韵生动,设色清秀典雅,构图韵味悠长,不愧为清代人物画的典范。

《艺菊图》所绘主人公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画家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因精于山水,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1705)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后升户部侍郎。以山水画著称,承家学,创新格,为“娄东派”领袖,从学者甚众,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清初四王”,而且地位最显。禹之鼎晚年居京时与王原祁时相交往,曾多次为他画像,此图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鸿胪寺序班、供奉畅春园时为王原祁所画的肖像。

《艺菊图》在构图方面,工笔设色,形象生动,布局工整。王原祁坐于榻上,身后有榻几扶手,双目直视画面右下角的几盆菊花。菊花开得很茂盛,栽在精致的海棠瓣形的瓷花盆内,而这几盆菊花只不过是为了点题,画得虽精,却仅置一角,为的是不喧宾夺主。坐榻上人物的左侧,放置书函、画卷,榻右长方桌上亦有书函瓶花,形成错落有序的环境布局,有助于衬托人物。桌旁有两小僮侍立,一人捧壶侍饮。王原祁挺身端坐,右手持碗,似在边饮边赏菊艺。背景的其他部分略去,使主题更加突出,画面有一种明快之感。在人物的衣纹描绘上使用蓝叶描,表现了袍服的质感,可以看出线描的功夫很深。在刻画王原祁的神态方面更是细腻中含有筋骨,把王原祁那种老练、执著、对待事物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以充分的揭示。技巧上,《艺菊图》中的人物用细线勾勒,淡墨微晕,脂赭烘染,色彩鲜亮细润,容光焕发,形神毕肖,富有立体感,是融没骨法、江南法、白描法于一体的集大成者。衣纹线条也兼取多家之长,有飘洒的兰叶描,也有顿挫有法的钉头鼠尾描,既有变化,又有质感,为禹氏晚年画杰作。《艺菊图》在画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画法,人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实自然。衣纹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马和之的兰叶描,线条飘逸潇洒、洗练流畅,恰当地体现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气质。图中设色富于变化,在和谐的对比、映衬中突出了主题。

禹之鼎(1647—1716),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字尚吉,号慎斋。广陵(江苏兴化)人,后寄籍江都。擅长人物,尤以肖像著称。康熙二十年(1681)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直畅春园。幼师蓝瑛,出入宋、元诸家。其写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时名人小像多出其手。禹之鼎创作的肖像画数量甚多,且多为当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