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池州 周小丽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又是一年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这一天,男女老少,赏花灯,舞龙狮,放焰火,猜灯谜,可谓“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如此盛景乐事,古人用诗歌传诵,用画作描绘,千古传唱,经久赏玩,流传至今。
如图所示是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嘉庆胭脂紫地粉彩开光百子龙灯双戟耳瓷瓶,从造型到纹饰再到施彩,无一不体现“吉庆”的美好含义。瓷瓶施以胭脂紫彩为地,象征紫气东来;舞龙为金黄色,寓指皇帝本人吉祥尊贵。此瓶撇口、细颈、美人肩、圆腹、圈足,比例俊俏得宜,尤为引人注目之处在金彩双戟形耳。“戟”谐音为“吉”,为祥瑞之器,故双戟耳即为双“吉”耳。而瓶子的整体器型在双戟形耳与瓶颈、瓶腹的组合中也构成了一个“吉”字,可谓吉中生吉。
瓷瓶口沿始由上至下绘蝠纹、寿字、宝相花、盘长、穗锦、如意云纹,组成“岁岁如意”“福寿绵长”之意。腹部主题纹饰绘“百子闹龙灯”,二十几个姿态各异的小童如走马灯般展开一幅连环画卷:有舞龙、戏狮、弄象、击鼓、燃鞭、掌灯、持嘉禾、抱三戟等,千姿百态,内含“飞龙在天”“太师少师”“太平有象”“竹报平安”“岁岁丰登”“平生三级”等层出不穷的吉祥寓意。底部施松石绿釉,并于正中书矾红“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据了解,此瓶描绘的正是圆明园中闹元宵的景象。乾隆宫廷自七年起,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九,每晚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殿之处设烟火,皇太后和后妃在楼上观赏,皇帝率王公及外国使臣在楼前观阅。此后,此例沿袭为“七宵灯宴”,成为宫中的一次重要节庆。细观此瓶,宫院环境确实非在紫禁城中,而是山峦起伏、小桥流水的园林环境,因紫禁城中并无自然山水,故与圆明园“山高水长”景致相符。嘉庆早期制作的粉彩瓷器都绘制节日喜庆、祈福延寿的吉祥如意题材,如“八蛮献宝”“百子龙灯”“三星福寿”“灵仙祝寿”等,以慰藉耄耋晚景中的太上皇乾隆。
这个时期御窑瓷器制作水准与乾隆盛世无二,确有“乾嘉不分”的感觉,而其中粉彩琢器之精者,甚至超过了乾隆晚期的一般作品,体现出振作精神的新朝气象,这件百子龙灯双戟耳瓷瓶就是一件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