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三国吴青瓷砍柴俑

图2 三国吴青瓷持箕俑

图3 三国吴青瓷杵臼俑

图4 三国吴青瓷碓房劳作俑

图5 三国吴青瓷羊舍
■湖北武汉 李笙清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到280年西晋消灭东吴孙氏政权建立晋朝,三国存在了长达60年。这一时期,尽管封建势力割据称霸,群雄逐鹿互相攻伐,导致战争频繁,广大劳动人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维系着自己的生活。1998年,武汉市江夏区流芳镇关山村出土了一批三国东吴青瓷人物俑,其中有几件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人仿佛看到了1800余年前东吴百姓生动的劳作场景。
三国吴青瓷砍柴俑(图1),通高20.2厘米。淡灰白胎,通体施青釉。砍柴俑头戴尖顶帽,身穿圆领窄袖衣裤,浓眉大眼,隆鼻厚唇,两眼平视前方,神情透着一股樵夫的憨厚。砍柴俑赤着双脚,裤腿卷起,左手紧握一把砍柴刀,右手向上弯曲,扶着肩头扛着的一捆木柴,看其形态,应该是刚从山林砍柴归来。古人燃炊,多用到树枝、柴草,为免断炊之忧,多入山樵采,砍柴乂草,堆积储藏,以应对梅雨时节或寒冬腊月厨房之需。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徭役繁重,人民生活疾苦,这件砍柴俑俨然是樵夫模样,雕刻生动传神,无论是面部表情隐隐露出的一缕忧愁,还是一双赤脚的造型,都透露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贫寒窘态,以及战乱给百姓造成的不安定生活的一面。
三国吴青瓷持箕俑(图2),通高21厘米。淡灰白胎,通体施青釉。簸箕是一种手工清粮农具,用竹篾或柳条编成,有大有小,主要是利用上下颠簸的原理扬净谷物和米粒中的糠秕,或扬弃黄豆、芝麻中的尘土等杂质,从古至今,簸箕在我国民间的使用十分普遍,清代《授时通考》中就有关于簸箕的记载。持箕者为一男俑,国字脸,大眼睛,隆鼻厚唇,目视前方。头戴尖顶帽,身穿圆领紧身衣裤,两手抓着一只簸箕的两端,作上扬状。看他眼睑低垂略带忧郁的神情,与砍柴俑有些类似,这也与吴国人民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的战乱环境有关。
三国吴青瓷杵臼俑(图3),通高20厘米。淡灰白胎,通体施青釉。杵与臼都是我国古代民间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杵为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臼由石头制成,中间有圆形凹槽,是舂米的器具,以杵捣臼,使稻谷的稻壳与米分离。贾思勰《齐民要术》曰:“择满臼,舂之而不碎。”这件青瓷杵臼俑呈现的是舂捣粮食画面,操作者为一女性,面庞圆润清秀,弯眉凤眼,高鼻薄唇,头梳盘髻,用一枚发簪束住。下面是一整块平台,瓷俑和石臼与平台相连。女俑身着长裙,两腿分开,双手紧握一根上细下粗的圆形杵棒,正在身前的一个石臼里辛勤劳作。石臼上面有方形面台,中间是圆锥形臼,臼座四周有方形孔,制作工艺精湛。匠人通过对人物目视下方、紧抿嘴唇的面部表情刻画,以及两腿分开、双臂伸展的肢体语言,生动展现了古人杵臼的辛苦情景。
三国吴青瓷碓房劳作俑(图4),通长16.8、高22厘米。淡灰白胎,通体施青釉。碓房是我国古代民间舂米的作坊,就是将谷类的东西放入石臼中,用石杵捣去皮壳或捣碎,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就是食用的大米。石琢的碓和碓臼是碓房的主要工具,人们通过不断脚踏碓杆,使碓杆前安装的石碓频繁砸向碓臼中的粮食,达到谷壳分离或米粒捣碎的目的。
中国佛教经典《坛经》中记述了六祖慧能大师“于碓房中踏碓,踏碓需力,慧能自嫌身轻,乃系大石着腰,坠令重,一日一夜舂米得在十二石米”,可见碓房劳作的辛苦程度。这件青瓷碓房呈长方形,由六根圆柱支撑斜山式五脊屋顶,瓦沟与屋脊分明。房内有脚踏碓及石臼置放其中,一男俑呈站立状,一手扶墙,一手放在膝盖上,正在奋力地脚踏碓杆,让石碓反复撞击臼巢,完成粮食被舂烂捣碎的工序。这件碓房组合再现了当时粮食加工作坊的劳动场景,场面逼真传神,尤其是男俑手足并用的肢体动作,体现了碓房操作的辛劳程度,令人不禁联想到宋代诗人郑刚中描述乡村人家岁末碓房忙碌的诗句:“家家松火畔,舂米未曾休。”
三国吴青瓷羊舍(图5),通高13、长16厘米。淡灰白胎,通体施青釉。羊舍呈长方形,悬山式屋顶,起五脊,四边有檐,器型规整。羊舍四壁上刻画网格纹,正面墙壁中间位置开有一扇门,长方形,门两侧各开有小窗。羊舍内,可见有一只母羊正面对舍外,似乎正在召唤在外面贪玩的两只羊羔快点回来。羊舍构造完整,为研究当时吴地房屋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羊的形象刻画得简约生动,呈现出乡村生活宁静与安然的一面。青瓷为我国传统瓷器家族中最古老的品种,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的青瓷,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六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几件青瓷俑胎体浑厚,胎质坚硬、细腻,釉面光洁,青中泛黄,人物刻画逼真、传神,工艺精巧细致。
东吴于公元229年由孙权建立,春秋战国时的吴国亦建于此。东吴版图包括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的广大地域,到东吴政权灭亡时,拥有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东吴历史上曾数次迁都。公元229年,孙权就是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所以毗邻鄂州一带的江夏地区,都是东吴的一部分。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事死如事生,幻想死后依然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按比例缩小烧造一些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如房屋、家畜、猪圈、狗栏、鸡笼、羊舍、碓房、粮仓、井、灶,以及从事各种劳作、生产的人物俑等,以满足逝者在冥间生活的需要。三国时期沿袭汉风,出土明器中亦有许多这类生活用器及劳作人物俑,且有很多青瓷质地,这些出土于三国吴墓的随葬青瓷俑,不仅反映了东吴地区当时的一种丧葬习俗,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