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先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保护和利用好?这次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常委李群认为,要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则表示,要唤醒“橱窗中的历史”, 让文物“潮”出圈。
历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从2013—2015年突出强调“重视文物保护”,到2016—2023年全面关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文物系统性保护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保护工作,二是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三是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
李群表示:“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前提,要坚持保护第一。利用是保护成果的转化,要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目前我们在探索4.0立体文创阶段,打造了‘虚拟公社’,九大镇院之宝的文物保育员带领观众进入文物所处的历史场域,形成了有趣的交互式体验。”
马萧林表示,他们对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研究,深挖其中易于被公众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探寻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同时精准把握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放下包袱和他们互动交流,将文创产品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借助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河南博物院的每一件青铜器、每一块玉器、每一个陶器都有了全新的展示方式,新科技的融入让“橱窗中的历史”成为“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 (记者 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