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童年的风筝 ■王永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农历二月,万物萌动,借着东风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为欣欣向荣的春天增添了无限乐趣。

这几天风和日丽,在绿色草坪上便有了许多放风筝的孩子,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风筝聚在一起,引丝放筝。风筝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随风摇曳。孩子叫喊着,兴奋地奔跑着,将春天闹得沸沸扬扬。我晒着太阳,看着这些孩子,心情格外舒畅,禁不住忆起了童年和伙伴们放风筝,在田野里奔跑的情境。

记得小时候,每年开春,父亲都会为我做几只风筝。父亲找来竹子将竹青那面削下来,用十字交叉法捆扎成一个风筝的轮廓,通常是三角形,也有五角形、八角形的。接着是糊纸蒙面,我用水彩笔在风筝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是给风筝加上尾巴,在顶角和横签的两端拴上风筝线。很快,一只风筝就做好了。父亲对我说:“做风筝要掌握四大要领,体轻、平衡、对称、风道。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天上飞得又稳又高。”父亲细心,爱琢磨,做出的风筝总是那么精致、轻巧。

放风筝是我童年最大的快乐之一。在河滩空旷处,我一手举着风筝,一手拿着线轴,一边轻轻放线,一边迎着风跑,等到风力适宜时,轻轻松手,风筝便愈飞愈高,惹来不少伙伴围观。也有的小伙伴跑回家拿出糊好的风筝,加入进来,各式各样的风筝先后飞上了天,宛如轻盈的蝴蝶、活泼的鸟儿,色彩缤纷、活灵活现。我们品评着谁家的风筝最大、最漂亮、飞得最高,幼小的心灵充满极大的满足和骄傲。

放风筝不只是儿童的专利,它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活动。风筝也与许多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不但是一位放风筝的高手,而且还写出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名剧《风筝误》。剧中以风筝为姻缘的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等手法编织情节,具有逗人发笑的喜剧效果。

如今,大地吐绿、百花盛开,又到了一年中放风筝的好时光。邀三五好友,踏着春日美妙的节拍,在蓝天下,放飞风筝,放飞我们的激情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