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张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所购买的预售商品迟迟不发货,等待近一个月却是“一场空”。“明明写着付款后15天内发货,商家却一拖再拖,购物体验非常差。”张女士说,自己联系了平台官方客服,却被告知商家根本没有货,无法发出。最后在平台的介入下,张女士得以退款并获得优惠券。
笔者了解到,在多个平台上,都有消费者吐槽、投诉预售商品延迟发货、不发货、更改发货日期等问题。
一般而言,预售模式可以降低厂商库存风险,使商家能够根据预售情况预测某款产品大致销量;同时,消费者可以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自主订购喜爱的商品,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然而,部分商家将预售模式当成降低成本、转嫁风险的工具,将预售期拉长,并且称“按订单先后顺序发货”,将前一批消费者的退货当做补单,卖给等待时间较久的下一批消费者;有的未能对产能和订单做到统筹安排,导致订单大量积压而无法正常发货,有的为了赶货而降低产品质量;还有的发现预售情况不及预期,以种种理由取消订单,从而将试错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一些直播间中还存在“假预售”的情况,将预售模式当作营销宣传和流量增长的手段,原本应该是让利的预售,最终成为骗人的“把戏”。
有业内人士指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预售商品的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消费者有权向单方面延迟发货甚至最终不发货的违约商家索赔。只有多方合力织密监管之网,提高违法成本和失信代价,商家的套路才能无处遁形。(吕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