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不亚于“白鹤来访”, 莫让栗喉蜂虎再成遗憾 本周观察

栗喉蜂虎“石狮之旅”进入第三季 (杨思盾/图)

今年,栗喉蜂虎来石狮“安家”的节点,似乎比往年早一些,清明时节峡谷旅游路就有了它们的身影。不过,来得并不多,仅有10余只,与往年百只之众相距甚远。或是“先遣队”,或是时节未至,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原繁殖地正在丧失繁殖栖息的生态功能。

有着“中国最美小鸟”之称的栗喉蜂虎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一种夏候鸟,每年4月,栗喉蜂虎从南亚、东南亚地区向北迁徙,在海南、广东和福建等部分沿海地区繁殖。过去两年,栗喉蜂虎两度来到石狮峡谷旅游路一带“安家产子”,筑巢繁育出两季新鸟,这里成为不少栗喉蜂虎的“出生地”,也使泉州成为栗喉蜂虎目前已知全球纬度最北的繁殖地。

然而,栗喉蜂虎在峡谷旅游路一带的繁殖地,因连续两年筑巢产子,早已布满旧巢穴,新一季的栗喉蜂虎想在这里筑建新巢,面临着“无处安家”的尴尬局面,周边多为石窟崖壁或岩石为主的山丘,也无其他适合栗喉蜂虎筑巢的土质崖壁。尽管,过去两年本报曾多次呼吁加强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繁殖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比如在栗喉蜂虎南下后,对这处土质崖壁洞穴进行填充或削平,以期新一季栗喉蜂虎“有地安家”。但如今,相关工作未有任何进展,着实令人遗憾。

有学者认为,相较于白鹤等“一级国宝”来访,“二级国宝”栗喉蜂虎在石狮峡谷旅游路“安家产子”,其意义不亚于前者。白鹤为“访客”,来石主要为迁徙、越冬或中转;而栗喉蜂虎则是来石“安家”,在峡谷旅游路凿穴筑巢、繁殖后代,并且每季达到百只之多。从“客人”到“家人”,栗喉蜂虎成为石狮的“新市民”,这是千金难买、万金不换的自然生态禀赋,因势利导、加以保护,对于石狮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几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彩鹮、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相继到访石狮湿地公园,相关新闻除在本地媒体报道,还屡屡登上央视。但另一个事实上,过去两年秋冬季节,白鹤先后两次到访泉州湾,一次是“五人家族”,一次是“一家三口”,但都只在水头外线与陈埭外线湿地,并不再访石狮湿地公园。前不久,曾在石狮湿地公园出现的彩鹮,现身晋江九十九溪,一次来了7只,成为福建有记录以来彩鹮出现数量最多的一次。毋庸讳言的是,石狮湿地公园正在失去往日“珍鸟频至”的光彩。

说到底,还是保护与修复。候鸟越是珍稀,对于环境变化越为敏感,对于它们的保护,不止于鸟体本身,还有其栖息地、越冬地或繁殖地。笔者依然期待,相关方面能有更多主动作为,莫让栗喉蜂虎石狮之旅第三季成为最后一季!还是那句话——“石狮不负候鸟,候鸟不负石狮”!(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