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清代“九龙铜镇”试读

图1 “九龙铜镇”

图2 “九龙铜镇”中的二龙与三龙

■江苏南京 徐长林

在文房雅玩中,镇纸也是一个门类,往往是文人尤其是书画家必备之物。

镇纸是压书、压纸的文具,也称镇尺、压尺,铜与瓷、玉皆有之。镇纸多为尺形或半圆兽形,也有琴式及其他异形镇纸,有各种各样的材质,也有各种各样的纹饰。有黑漆嵌文竹花卉纹镇纸,虽然纹饰简单,但清新脱俗;有白玉雕山水人物镇纸,纹饰主体画为山石、人物,间以树木、孤亭,设计丰满,刻画细腻。笔者要介绍的这副紫铜质九龙镇纸(图1),刻画出九龙腾飞、首尾相随的画面,既很有气势,也生动有趣。

此铜镇为一副两根,可同时上下压纸或左右压纸,共镌刻有九条龙。其中一根镌刻五条龙,另一根镌刻四条龙并镌刻落款。每条龙各显其姿,栩栩如生。第一条龙,龙身长7.5厘米,双眼圆睁,昂首伸爪,勇追火珠(太阳),形态威武,飞奔于象征云朵的火焰纹上,中段下方及尾部下方的两爪之间,镌刻一朵飘落的三瓣象征云朵的空心火焰纹;第二条龙,龙身长7.1厘米,右爪向前张开,左爪向后张开,正回首张口呼唤同伴快点跟上;第三条龙,龙身长6.8厘米,面带笑容,正喜滋滋地张口响应“老二”的呼唤,紧紧相随,奔腾而来(图2);第四条龙,龙身长6.2厘米,翻腾火云之上,似担心“老五”落伍,俯首招呼“老五”不要落下,前右爪与后爪之间镌刻一朵飘飞的象征云朵的三瓣空心火焰纹;第五条龙,龙身长6.7厘米,也面带喜色,呼应“老四”的招呼,伸开前爪,昂首奔腾,前左爪与右爪之间,镌刻着一朵飘飞如线的象征云朵的空心火焰纹;前左爪与后爪之间又飘飞一朵象征云朵的三瓣空心火焰纹。另一根铜镇上,镌刻四条龙,与上相接,依次为第六条龙,龙身长7.7厘米,也正如“老大”,双眼圆睁,昂首伸爪,奔向火珠(太阳),四爪齐张,似志在必得,身下无火焰纹;第七条龙,龙身长7.4厘米,紧紧跟上“老六”,右前爪几乎与“老六”龙尾相接,跟得很紧,因而回首急急地呼唤“老八”快快跟上,身下也无象征云朵的火焰纹;第八条龙,龙身长6.4厘米,与“老七”相隔,正急急地昂首追着“老七”,似乎在答应:“来哉”,其左、右前爪,似在左右开弓,着力奔行,左前爪与后爪在龙身下,镌刻一朵象征云朵的三瓣空心火焰纹;第九条龙,可称“老九”了,龙身长7.2厘米,也不甘落后,左右两只前爪间距有3厘米,似在迈开大步奔行,尾部同样镌刻一朵象征云朵的三瓣空心火焰纹。以上九条龙,长短不一,姿态有别,刻画精细,龙首、龙须、龙眼、龙身、龙麟、龙尾都刻画得十分逼真,九龙相追相随追逐火珠(太阳)气势不凡,景象壮观。

此副铜镇,共镌刻九龙,龙为四爪。清代民间有一种传说,周朝时五爪龙为天子、四爪龙为诸侯、三爪龙为大夫;又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 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关于龙的“九不像”,还有一种传说,即俗话所说“龙生九子(或龙生九种),各不相同”。传说东海龙王生了九个儿子,性格、相貌各不相同,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大儿子囚牛,爱好音乐,尤其喜爱胡琴,时人琴头上刻其兽形;老二睚眦,嗜好攻杀,时人金刀把上刻其龙吞口的模样;老三嘲风,喜欢探险,时人殿角上雕其走兽的形态;老四蒲牢,喜欢鸣叫,时人在钟上铸兽钮,存其模样;老五狻猊,平生好坐,时人佛座上的狮子,是其在世的风度;老六霸下,喜爱负重,时人雕出碑座兽,显其负重的样子;老七狴犴,喜好诉讼,时人在监狱门上雕制狮子头,存其尊容;老八赑屃,平生好文,时人在石碑两旁雕出文龙,塑其形貌;老九螭吻,平生好吞,时人在殿脊雕出兽头,为其遗像。正如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四十三回所说“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此副铜镇,九龙逐日,象征追求光明,其镌刻的两个象征太阳的火焰珠,长宽大小、纹路也略有区别;落款为:“怡老夫子大人 清玩 受业 王秉文敬赠”。古时,被称为“老夫子”者当为老先生,被尊称为“怡老夫子大人”者当为德高望重之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古铜墨盒上有如下铭文“怡老夫子大人清玩,光绪辛卯王文远敬赠”。由此推断:“怡老夫子大人”在1892年时就被王文远所称。那么,此九龙铜镇应系王秉文赠给“怡老夫子大人”的器物,属清光绪年间之事。

此副“九龙铜镇”,长39.3、宽3、厚1厘米,共重1.98千克,紫铜质,包浆熟旧,背竖镌刻“松古”二字,如此大而厚重的铜镇,在铜镇纸领域中并不多见,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