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泉州邂逅“九霄环佩”藏家何作如

古琴大师李祥霆之女、演奏家李蓬蓬为中外贵宾献奏绕梁古乐《流水》

“九霄环佩”琴

古琴大师李祥霆为金庸演奏古琴,陈英杰摄

何作如向家乡人介绍他珍藏的古琴,陈英杰摄

本文作者卓越兄(左)与何作如(右)同在深圳罗湖区

■广东深圳 卓越兄

新路埕是泉州古城老街,这里还保留着不少一层的老厝。其内有个“小地方”叫许厝埕,因清朝南赣总兵许盛的府第建于此而得名。小巷深处还有陈振辰古民居和吴氏古大厝,清末民初侨领陈光纯1922年捐建的天主教堂也屹立于此。

位于新路埕3号的一栋“三间张”老厝,被命名为“上谷堂”,红瓦飞檐和出砖入石沉淀着岁月遗痕。但因年久,老屋濒临倒塌。参与抢修有功的泉州著名建筑界专家蔡飞昌获得其十几年的使用权,将此厝活化成一个名为“老泉洲会客厅”的社交平台。

春意盎然的清明节,“老泉洲会客厅”迎来两位旅港乡贤——收藏家何作如和茶文化学者吕沐真。

2023年4月,古琴大师李祥霆之女、演奏家李蓬蓬献奏一曲绕梁古乐《流水》,作为东道主礼待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文化盛宴,让一张名曰“九霄环佩”的古琴及其拥有者何作如再次名噪天下。

李蓬蓬有幸第二次演奏“九霄环佩”,鲜为人知的内幕是,得到有关部门的确定后,对李蓬蓬的邀约正是何作如这位泉州乡贤发出的。

“环佩”到过泉州

近20年前的2004年11月,金庸造访泉州,在当地媒体负责人施能泉等的推动下,为他的《倚天屠龙记》在现实世界找到了“明教”的真凭实据。

身为泉州籍名人、收藏家,何作如也陪同金庸践行这次“泉州文化之旅”。他带着珍藏的稀世古琴,领着李祥霆大师,在泉州酒店向金庸和乡亲们奉献了一席文化盛宴。古琴大师当场弹奏《流水》《酒狂》等传世名曲。

古城殷殷、古庙幽幽、古教凿凿、古音绕梁……这一切给金庸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在古城的古巷中,像是听到历史的回声,余韵袅袅,心旷神怡。”这是金庸当时的原话。

这张“九霄环佩”琴,刻有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登基大典上的奏乐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唐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称帝,六月攻入长安,明皇仓皇入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年号至德,是为丙申年。

传世名琴中,唐琴最古。“九霄环佩”是琴名之一种,“九霄”代指极高的仙界,“环佩”是古人佩于腰带上的玉饰,相碰时发出叮当悦耳之声。至今存世的“九霄环佩”有四张,除了此次李蓬蓬演奏的这张,其余三张,一存辽宁省博物馆,一存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它们均出自唐代蜀中斫琴世家雷氏。

清明节这天同访“老泉洲”的著名摄影师陈英杰,也是二十年前金庸造访泉州的前线见证者之一。随后,这位摄影老记从箱底翻出还没被格式化的历史照片:何作如先生在向家乡人介绍他的“心肝宝贝”。

“他气质不凡,没有一点收藏大家的自傲之气。我觉得单就收藏这把古琴,何作如先生就是泉州的骄傲。”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郭培明也是金庸访泉的见证人,他忆述对文质彬彬的何作如的印象。

深藏不用则死

2003年在北京嘉德拍下这张稀世古琴后,何作如寻寻觅觅,最后锁定大师李祥霆,认为他是“九霄环佩”的真正知音。在纪录片《苏东坡》里,这位古琴大师说,在他用过的明朝以前百余张古琴中,“所有这些琴的优点,在‘九霄环佩’都得以集中体现!”李祥霆以七个词评价“九霄环佩”的音韵——松透、恬静、圆润、雄伟、沉厚、悠远、神奇。

李大师以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所描绘的意境为动机,冥思入定、悠然抚琴,创作了古琴曲《起舞弄清影》,苏东坡与后人的缘分,通过这把留有篆刻遗迹的古琴,得以传世延绵。

何先生告诉笔者,这张稀世古琴平时伴随其左右,有重要的活动才闪亮登场。“再有价值,如果深藏不用,等于死琴!”他保持这种观念。

在广州向贵宾献艺,这个关于“九霄环佩”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有些内幕鲜为人知:

李蓬蓬被确定为人选后,何作如很着急让她过去,说先过来醒琴。

何谓“醒琴”?更多人只知“醒酒”。

李蓬蓬进一步解释:确实挺奇妙的,我当天晚上到何作如家的时候,有可能是那几天下雨很厉害,有可能因为门窗都开着,我觉得声音还是没有太出来。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去听着,我就觉得好像好一点,好像通一些了。就每天弹,觉得声音真的一天比一天好。好久没弹,通过张力让它的声音再发出来。

中国的古乐通过“九霄环佩”成功犒飨了来自塞纳河的贵宾。从苏轼到马克龙,或许都从这令人颤动的声音中,窥见了幽渺堂皇的大唐气象。

何作如先生与古琴大师李祥霆教授的“知音之交”在国内外乐坛被广为传颂。尤为可贵的是,何作如在李祥霆教授艺术生命巅峰的岁月,用三年多时间聘请两次世界格莱梅录音大奖得主德国籍录音师雅格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录音室,用他收藏的千年古琴,由李祥霆操缦,录制十张古琴CD,耗资近300万元,并于2013年经十六位音乐评委一致通过,荣获当届的中国金唱片奖。

古厝里裹润饼

新路埕3号的主人蔡飞昌以应节的润饼菜及他的佳酿宴请远近的来宾,我发现,相比何作如先生的“粗狂”,同来的吕先生把家乡美味裹得甚为细腻。

我发觉何作如先生的口音带有点晋江、石狮的味道,他告诉我,其祖籍在石狮宽仁,但儿时更多时间在泉州和福州度过。

由于技术超群,还在泉州就读第一中心小学的何作如就被选拔到福建省体校乒乓球重点班受训。他获得1963年省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单乙组冠军,翌年又代表当时的晋江地区参加省少年乒乓球团体赛,续写荣光。

何作如后来就读于福州五中。1965年,他在福州参加大中专院校乒乓球比赛中勇夺冠军。后来,他告别了心爱的球坛,转而入读福州园林学校。

1969年,他去了闽北光泽县插队落户,在山区的两年多,含辛茹苦地磨炼人生。

1972年,何作如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开始了生命的又一个旅程。在陌生的南洋异域,他边学习边工作,几经坎坷,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5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他回国投资工厂。1989年,著名纸质本册商标“Gambol”在深圳开工。做什么,他都有“不当冠军,不是好运动员”的强烈欲望。历经20多年,何作如建立起世界最大规模的笔记本和软抄生产厂家。

2010年,何作如将带给他丰厚财富的事业,转让给世界著名文具商日本KOKUYO。忍痛割爱之后,他“皈依”普洱茶道,长居云南古六大茶山,潜心研究普洱茶的历史和传统。

庄重宣示尊严

作为普洱茶的知音,“何作如茶道”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司机师傅被他炼成了专用茶艺师。在“老泉洲”的压轴时刻,茶艺师从奔驰车取出应有尽有的普洱茶、泡茶水和茶具,用“拉手风琴”方式给大家泡兑从云南古茶山带来的佳茗。

茶艺师的一表严肃,宣示了“何作如茶道”的尊严和不苟。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身兼世界茶文化协会永远名誉会长、全国工商联委员,何作如先生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普洱茶品鉴会。

何先生以他一己之力,无怨无悔地在云南六大茶山孤独而又寂寞地默默耕耘。他心系苍生茶人,用实践成果证明了云南少数民族祖宗和汉人边境移民的智慧和结晶——普洱茶,俊彩星驰,腾蛟起凤。

普洱茶不仅能够长久地被品饮,而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位茶友这么评价何作如先生对茶道的严苛和情怀:长久的苦难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时代造成某些传统文化的失落,但总会有担当的人在找寻。

断代百年的普洱茶正在复兴,有范的茶人慢慢从远处走来,在九霄环佩的古琴声中,中国人的茶盏里,自会飘逸出唐宋的浪漫。

我是二十年前在位于深圳南山的陈新华俱乐部初识何作如先生的,后来与深圳文化人邓康延和王绍培去拜访过他。见识其藏酒藏茶藏龙袍,未曾想这次在家乡华侨大厦,再次邂逅同下榻于此的这位咱厝人。

在细雨中,笔者和友人们送别启程奔赴深圳的何作如先生。望着在新路埕转角逐渐消失的车子,笔者突然发觉,何先生的杂才、他的和善、他的情怀、他的执着以及他的童心,已然把自己塑造成另一款潇洒好玩的苏东坡。

在每一个生命的转角,他都做出令人折服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