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黄山炼丹台》,成交价2812万港元(2014年秋)

徐悲鸿《庐山泉石》,成交价1150万元(2021年春)

李可染《雁荡山图》,成交价358.4万元(2009年春)
■福建石狮 王国良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名山大川一直是艺术家们汲取灵感、寄托情怀的源泉。其中,“三山五岳”以其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无数艺术大家为之挥毫泼墨。
所谓“三山五岳”,清代曹寅在《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写道:“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三山五岳”由此而来,其中的“三山”指的是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从古至今,这些名山的秀丽景色,在艺术家的笔下得以永恒定格,流传至今。其中有的进入博物馆宝藏,还有的流入拍卖市场,成为当今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傅抱石《黄山炼丹台》
香港苏富比2014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1945年创作的《黄山炼丹台》以惊人的2812万港元成交,再次彰显了这位艺术大师作品的非凡魅力。该画以黄山胜景炼丹台为题材,细腻描绘了其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
炼丹台,作为黄岳的一大胜景,位于炼丹峰下,海拔近两千米。其名源于黄帝在此炼丹的传说,为这片幽邈深邃之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被其吸引,留下众多传世佳作。傅抱石此次的创作,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石涛的画迹中曾有一册《黄山八胜册》,其中便有对炼丹台的描绘与诗意吟咏。傅抱石并未拘泥于原画的图像,而是从诗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这幅独具特色的《黄山炼丹台》。画面中,巨岩层叠,奇峰迭起,密树繁茂,展现出了黄山炼丹台的雄伟与壮丽。画家巧妙地运用“抱石皴”技法,使得岩层与密树相缠纠结,连绵交织,形成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在画面细节的处理上尤为用心。例如,右方台上的高士结伴观景,下临深壑,留白少许,便点出了“石壁划流泉”的诗意。画面正中处,以靛蓝色铺就,表现了炼丹台前紫玉屏的黝紫石色,既符合诗意,又贴合实景。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显露出画家构思的周全与严谨。
傅抱石于1945年正值创作鼎盛时期,此画无疑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黄山炼丹台》不仅是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画作,更是一幅展现艺术家心灵世界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杰作。
徐悲鸿《庐山泉石》
徐悲鸿1932年所绘的《庐山泉石》在华艺国际(北京)2021春季拍卖会上以1150万元成交,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庐山,以其奇、秀、险、雄的景色,一直吸引着历代画家的目光。徐悲鸿亦多次赴庐山写生,尤其是1930年他在庐山居住了近半年,深入探索西洋画与中国画的融合之道。
1932年,徐悲鸿任教于中大,因日本军舰炮击南京,中大停课,他心情低落,再度上庐山写生。《庐山泉石》便是在这次写生归来后创作的。
徐悲鸿作为写实主义的坚定倡导者,此作充分展现了其艺术追求。他一反前人描绘庐山的传统手法,不再单纯强调“奇、秀、险、雄”,而是通过湿笔重墨和淡墨敷染,创造出一种虚实对比、刻画写实的独特效果。远处的群山被云雾缥缈笼罩,近景的山石则显得厚重坚实,这种近实远虚的处理手法,准确地描绘了庐山非凡的云海气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画虽未见明显皴法,却在色彩运用上颇具匠心。缤纷的色彩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季节的氛围,更营造出一种轻快唯美的情调,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清凉淡然的境界。
在战火纷飞、国事沉重的年代,徐悲鸿能创作出如此举重若轻的作品,实为难得。这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淡然心态的人生智慧。
李可染《雁荡山图》
李可染的《雁荡山图》在北京保利2009春季拍卖会上以358.4万元成交。李可染曾在20世纪50年代两次赴雁荡山写生,雁荡山独特的山水风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此后,他多次以雁荡山为题材作画,每幅作品章法灵活,各具特色。
这幅《雁荡山图》作于1973年,此时的李可染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后,重拾画笔,创作了一批与以往风格迥异的作品。他的笔墨变化更加丰富自然,意境更加空灵虚静,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画中的岩壑壁立,以近乎垂直的线条勾勒而出,再加以干笔或渴笔肆意皴擦,使得岩壁的阴阳向背、沟壑纵横跃然纸上。山谷中的树木笔直生长,与岩壁走势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垂直的险峻之势。然而,画家并未一味追求垂直造势,而是在刻画近景山石时,采用回旋勾法并加大力干皴,既精妙地表现出山石的肌理走势,又巧妙地打破左侧山石和烟树造成的垂直险势的单调感,使得画面层次更为丰富,险峻中更显雄奇与震撼。
画面采用全景式布局,构图饱满,境界开阔。山峦以浓重的笔墨写成,山体浑厚,轮廓清晰。远山、云雾与河流形成的S形曲线,在雄奇的山水中增添了一种优美的变化。近处的村舍与溪流,以明亮的反光与黑山、黑瓦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光洁耀眼。这种重墨和光效的运用,是李可染中后期山水的典型特征,此幅作品运用得尤为出色,既展现了画家对雁荡山水的感性印象,又以鲜明的形式感表现了自然山川的律动。
整体来看,李可染的《雁荡山图》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现代山水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