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有了“尔滨”、天水、泉州的爆火“珠玉在前”,在这个旅游黄金季,各地文旅不遗余力地“卷”起来。拼营销、拼活动、拼福利……大家都期待在花式“宠爱”游客中,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不过,“流量”时代,吆喝固然重要,但能不能转化为后续的“留量”,还需要各地在旅游产品、服务水平、接待能力等综合出游环境方面练好“内功”。所有看似从天而降的幸运,其实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如今,年轻游客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群体。在“小红书”等自媒体带动下,点燃了不少年轻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催生了“说走就走”的出游习惯;而“偶像崇拜”的加持,也让一些平时不温不火的景点瞬间“出圈”走红。然而,当游客满怀期待到达后,却发现周边服务配套不足、食宿恶性涨价、交通可达性不好、未预约而被限流……如此窝心事一多,大家难免产生心理落差,自然不愿留下或“回头”。从当地文旅发展来看,成为一时“网红”而难以“长红”,显然不是长远之道。
因此,面对游客对高品质文旅供给的需求持续提升,要接住文旅热的“富贵”,不仅需要诚意,更需要地方拿出实打实的提升举措,让每一颗向往诗和远方的心都能顺利出发和抵达。尤其是,对于自媒体催生的一些“网红”打卡点,如何提升游客的实际获得感,进而引流带动周边甚至当地整体文旅市场发展,更需要地方未雨绸缪、通盘考虑。很难想象,游客慕名千里而来,却发现周边一片嘈杂,交通接驳十分不便、缺乏基本的标识引导、没有歇脚的轻食消费点,这样的打卡点后续还能剩下几分吸引力?
从单个“网红”景点放大到整个地方文旅市场,同样需要做好这篇综合服务文章,用高分的日常蓄力沉淀,迎接随时泼下的“天大富贵”。譬如,一些地方的民宿业者不仅提供到机场、动车站等暖心接客服务,还赠送地方特色伴手礼、小礼品,让外来游客宾至如归。服务质量决定旅游体验,对于临时恶性涨价、扰乱市场价格等反面案例,需要行业协会做好引导、加强自律约束管理,更有赖有关部门及时、快速处理消费投诉举报,拿出硬核措施,既安抚好游客,也防止负面舆情发酵,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其他如出行保障、餐饮市场,以及景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皆同此理。
旅游,是游客与一地风景的美丽约定,何尝不是与当地人的“双向奔赴”?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好,需要地方打磨好旅游产品,丰富沉浸式旅游体验,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出游需求,更需要地方当好“东道主”,用暖心善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营造文明温馨的旅游环境。如此,才能将流量转化为存量、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康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