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教育应活用 “大自然、大社会” 教材 社会评说

近日,石狮市幸福中心幼儿园组织100多名大班段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志愿者,齐聚幼儿园内的“幸福小宝的农场”,参与一场别开生面的谷雨节气体验活动——插秧……(详见4月16日《石狮日报》三版)

家庭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教育深深;课堂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书声琅琅。可倘若没有亲身经历,又如何获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体会。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孩子们尚可以通过观察或参与田间劳作,感受一粥一饭的不容易。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耕种也逐步走向机械化,如今大部分孩子失去了与土地的联结,辛勤劳动、尊重农民、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内涵只能停留在课堂学习中。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幸福中心幼儿园将自然资源融入主题活动,正是响应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理念。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卷起裤管,赤脚走进“水田”,他们手持小秧苗,按照老师划定的线路,认真地插下一株株嫩绿的小苗。其间,老师不仅向孩子们传授插秧的基本方法,还通过互动游戏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农民劳作的艰辛,以及农作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从“课本”走向“田间”,从“眼观”到“实操”,孩子们化身“小农夫”,在玩乐之中真实劳作、真实体验、真实解惑,体验农作的辛苦;在田间课堂里亲近自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播种下热爱劳动和感恩社会的美好情感。在孩子们五谷不分的时代,让我们为幸福中心幼儿园的这场活动点赞。教育不应当将孩子们禁锢在教室里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日常、回归生活,尽可能地与现实社会链接,获得实践性的知识,以收获学习的快乐。

事实上,关于“插秧”的讨论,也早已离开教育的范围。现如今,即使是农村子弟,因随父母进城生活或家中不再耕种等,也极少接触到插秧、收稻等农耕劳动,这或许也是一种遗憾吧。

(黄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