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俨少《泰山观日》,成交价1625万港元(2017年香港)

吴冠中《泰山五大夫松写生》,成交价1255万港元(2023年香港)

石鲁《自古华山一条路》,成交价782万元(2012年)
■福建石狮 王国良
陆俨少
《泰山观日》
陆俨少,一位深谙中华山川之美的画家,其1978年创作的《泰山观日》在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上以162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功底,更蕴含了他对泰山的独特情感与记忆。
陆俨少自幼生活在平原地区,鲜少接触高山巨谷的壮丽景色。直到1934年,他26岁之际,受友人建议,开启了他的北游之旅。这次旅行不仅让他领略了北地的山海之大、通都大邑的宏伟,更让他对泰山日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在泰山之巅,陆俨少目睹了日出的壮丽景象:破晓时分,红日从云端跃出,染红了天际的白云,逐渐点亮了四周的山峰,最终普照万物。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之源。
经过四十余年的沉淀与酝酿,陆俨少将这份记忆与情感倾注于《泰山观日》之中。画面中,红日喷薄而出,染红了天空与云朵,温暖的光线与左侧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中部山峰受光处逐渐明亮,过渡自然。整个画面气氛营造得极为用心,将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定格于八尺横纸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观日》完成后,陆俨少将其赠予王一平。王一平,原籍山东,后定居上海,成为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他与陆俨少交情深厚,时常互相交流书画心得。这幅作品不仅代表了陆俨少的艺术成就,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见证了一段画家之间的珍贵友谊。
吴冠中
《泰山五大夫松写生》
在2023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吴冠中1980年创作的《泰山五大夫松写生》以1255万港元的高价成交。
《泰山五大夫松写生》的灵感来源于泰山上的一个古老传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封禅泰山时,因避雨而赐五棵松树以“五大夫”的爵位。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些古松早已不复存在。清雍正年间,为修复泰山,补植了五棵松树,但历经风雨,至1980年吴冠中前往写生时,仅余三株。
尽管眼前的松树已非秦时之物,但吴冠中依然对它们怀有深深的敬意。他用自己的画笔,将这三株松树与心中的想象相结合,创作出一幅五松齐聚的壮丽画面。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吴冠中高超的写生技巧,更体现了他大胆设想、精密布局的创作能力。
在《泰山五大夫松写生》中,五棵松树挺拔而舒展,枝干粗壮而笔直,展现了儒者威凛的风范。它们的枝叶向四周伸展,仿佛是在向观者招手,邀请人们一同切磋论道。画家用遒劲的笔触描绘出松树的形态,以暗赭色涂绘树干,以乌墨和石青色描绘松针,使得整幅作品苍劲而富有生机。
与此同时,画家对背景的处理也颇具匠心。他用细线勾勒出岱宗之壁的轮廓,直线的结构与五松的伞张形态形成粗细、纵横的对比。背景的淡灰色调既增强了画面的透明感,又衬托出五松的勃发生机。
这幅作品完成后,吴冠中一直珍藏着它。直到二十五年后,他才在画上题写长跋,表达了对这幅作品的珍视之情。这幅《泰山五大夫松写生》不仅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作品,更是他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石鲁
《自古华山一条路》
石鲁,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他钟爱的题材广泛,涵盖了西北大地的烟水云川、黄土高原、华山、黄河以及长城等。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上,由他创作的《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收获了782万元的高成交价。
《自古华山一条路》是石鲁对华山精神的完美诠释。华山,自古以险峻著称,石鲁以简括老辣的笔法和墨法,生动展现了华山的雄壮与傲骨。他将华山比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和一个雄壮有傲骨的男人,这种精神正是华山的精髓所在。
在这幅作品中,石鲁截取游人攀登华山时的一段山色进行描写。前景处,一块巨石上盘曲蜿蜒的数棵老松,与陡峭险峻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山壁陡峭如刀斩斧剁,一条窄且陡的山路依山向上,仿佛将山峰一劈为二。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中的山体显得厚重踏实,也强化了华山险要峻拔的特点。
画家运用几乎竖直的线条画出山石的纹路肌理,给人一种向上升腾峭拔的感觉。而华山松的描绘,更是传神地表现了其形态各异、依山势而长的特点。这些虬曲怪松自崖间石隙长出,如同华山一般,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以华山为题材的作品中,石鲁出人意料地加入了登山客的形象。这些简约的墨笔点出的一行向上攀爬的登山客,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笔简而意全,为画面增添了一股生气。这不仅体现了画家本人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真性情,也进一步强调了华山作为“自古一条路”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