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热握八分钟

●卓越兄

国学大师饶宗颐离开我们6年多了,但13年前5月份与他邂逅的一幕幕,历历在目。

一个不错的天气,一群不错的领路人,一件不错的华服,一部不错的相机,一份不错的心情……诸多“不错”,成全了我参与拜见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契机。

这次我与报业同行刘波,随尹昌龙、何春华等深圳文化界名人,为出版的事,去拜见国学大师。走前一天就纠结于穿什么、怎么穿。出发前,特别选了一件“国学味”颇浓的香云纱华服,把一身的休闲气统统格式化。

后来发现,我出格了,抢了诸位领路人的光……

出乎我的意料,饶老的穿着少了点“国学味”,多了点“国际味”。他身着深色西服,脖系彩条围巾,满脸阳光,不断作揖,频频点头……在港岛跑马地一个酒楼,当饶公缓步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带给大家的是一股谦和、谦卑和谦恭之气。

这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

在酒楼的一个包厢里,宾主围着圆桌,轻松地享用午饭,聊着事儿。

陪同饶老来见我们的有饶家的两位女儿。其中,小女儿饶清芬集助手、发言人、经纪人诸多角色于一身。另外两位是他的女婿邓伟雄博士,还有弟子雷宇。

邓博士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还是著名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的作词人。

饶老博学多才,通古达今,学贯中西,但饶清芬说父亲从来不强迫他们学这学那。

胃口好、茶兴浓、侃劲足。95岁的饶老,喝了汤,夹着菜,还点了饭,似乎没什么禁忌。尹昌龙、何春华向饶公汇报即将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字帖的进展以及文博会上的其他事宜,饶公每次听完,都会面带笑容,不停举手作揖,表达谢意。

大家以茶代酒,祝饶公长寿,他端着杯与大家一一碰杯,一一致谢。

我与刘波见缝插针,对大师进行采访。饶公怕她听不清楚,便拿着笔,把要点一一写下来。一页不够翻个面再写,一张纸不够再来一张。我也如法炮制。密密麻麻的受访记录,既解答了我们的疑问,无形中也给我们留下一笔不小的财富。

在一旁的饶公弟子雷宇说:“哇,你们俩把这些有饶公笔迹的纸存起来,将来不得了。”

刚见面时,我向饶公介绍自己来自泉州。没想到,饶公改用与闽南话同语系的潮州话与我交谈。

《陈三五娘》是一个闽南、粤东家喻户晓源于宋末的民间故事,讲的是泉州书生陈三,送兄嫂往广南上任,路过潮州,邂逅富家女子黄五娘的爱情故事。后来这段故事成了两地地方戏的经典曲目。

没想到,饶公对此兴趣十分浓烈。它也成了我俩聊开两地文化同宗同源的引子。他握住我的手,说自己的祖先就是从泉州来的。

那份喜悦心情就像一个刚刚远离家乡的大学生见到老乡,越说越亲,越说越近。我走近他时,他伸出手来,紧握着我。

我感觉,饶公的手颇温暖,手指很长,气力不小。

我本冰冷的手被紧紧地握着,开始回温。不过,这一握令我又有了“喧宾夺主”的感觉。我实在害怕,再次抢了诸位领路人的光。终于,一个新话题覆盖了我与饶公的乡里情长,长达八分钟的温暖之握、给力之握,才有了句点。

拍人物,很担心一点,就是被拍对象缺少肢体语言。见饶公前,我一直纠结一位奔百的老者,会不会“太静”。事实出乎意料,饶公不仅思维敏捷、口齿清晰,而且眉目传神,肢体语言特别丰富。

讲学问、说著作、侃过去、谈爱好、忆故友,言随心而动,手与语齐舞。三四个小时的拜见,让我见证了一位顶级国学大师与深圳缘分的深入。

我更感受到一位名冠天下国学大师的谦谦之风。

得不到饶老的大墨宝,有点遗憾。但我想,温暖的八分钟之握其实也是无形的丰收。再说,人与人保持一份淡薄之心,这不正是饶老之“治心”精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