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蝉鸣悠长 彩陶悠久

■北京 吴昆

蝉,这种在夏季鸣叫的昆虫,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青睐。在古代,蝉不仅是一种自然生物,更是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符号,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作品和生活用品之中,这一件辽三彩金蝉浮雕笔洗就是其中之一。

蝉在古代文化艺术作品中应用广泛。在诗词歌赋中,蝉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相思之情。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蝉》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表达了蝉高居树梢,难以饱腹的处境,同时也传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凄凉的内心感受。而在绘画中,蝉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画家们通过描绘蝉的形态、色彩和声音,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同时,蝉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另外,在古代的音乐中,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蝉鸣声清脆悦耳,被人们视为大自然的乐章。在古代的音乐作品中,蝉鸣声常常被用来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蝉的形象也被融入音乐器具的设计中,如蝉形笛、蝉形琴等,成为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总是与雅有关,因此关于蝉也算是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生物,故其形象也多用于文房用品中,比如笔筒、笔洗、镇纸等。

这件辽三彩金蝉浮雕笔洗高2.5、长15厘米,色彩以橙色为主,这也是辽代三彩瓷器的经典着色。在笔洗的表面上,绘制着两棵树,使用绿、黄着色,显得很贴近现实。最为出彩的是,在树的一边古代匠人使用浮雕技术烧制一只栩栩如生的蝉,蝉身为黄色,身体为绿色,虫足也绘制得栩栩如生,与一边的树相得益彰,让人仿佛沐浴在夏天的阳光之中。

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一些特点和烧制方法,不同的是在着色方面,辽三彩多用黄、绿、褐这三种颜色,而唐三彩中蓝色是比较常见的颜色。在收藏价值方面,辽三彩虽远不及唐三彩,但也是中国陶器的瑰宝,历经沧桑,依旧亮丽。

蝉鸣悠长,彩陶悠久,这些美永远不会消失,而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