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端午至,岁逢此时,采莲、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菖蒲、熏苍术蝉蜕等习俗在泉州地区又如期兴起,以多姿多彩的民俗传承让人们充分感受闽南大地端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节日氛围。这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中,“采莲”习俗还以“安海嗦啰嗹”的名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海因此号称泉州乃至全国唯一保留“采莲”民俗活动的乡镇。殊不知,石狮市宽仁社区至今也仍然延续着“采莲”古老习俗,居民以闽南话口耳相传,称之为“筅莲(tshui nui)”。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风俗”记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由此可见,“采莲”习俗在旧时泉州城乡各地十分盛行,是端午节一项重大的民俗活动,后来因各种历史原因逐渐式微,以至于濒临失传。
宽仁“采莲”习俗始于何时,和府志记载及各地“采莲”有何异同,又是如何传承的?宽仁已故乡老何克宿曾在《采莲游龙船》一文中回忆:“四五十年前(约于1938年间),每逢端午佳节,村中习俗,总要举行‘采莲’‘游龙船’活动,即所谓‘四月初一起鼓声,五月初五龙船走’。相传此举,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邪消灾,病延年。”由此推断,宽仁的“采莲”历史,甚至可能更早,但是“采莲”的日期是五月初五,与府志所载五月初一稍有不同,且多了四月初一“起鼓声”的前奏。至于当时“采莲”的全过程,《采莲游龙船》也有详细的描述:“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这一天,又组织一支‘采莲、龙船队’,浩浩荡荡,沿着村中境道游行。队伍的前头,由四支黄色直条的旗帜作前导,旗子的右面绣有‘风调雨顺’,左面绣着‘国泰民安’共八个大字。旗梢扎着一大簇榕树叶和艾丛,分别由四位青年执掌,挨家挨户,由店铺进入厅、堂、内室,旗帜招展,频频拂动,状若扫尘,谓之‘采莲’。紧接着,龙船队到来了,那是由两个青壮年抬着一个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大龙头巡回游行,象征着龙船游动。旁边有几个人,紧挨着龙船头,快捷地往上粘贴黄色纸印红字和图案的签条符。群众闻声围拢上来,挤着争撕黄色签条符,往孩子的头上、脸上和身上擦搓,说是如此可以祛邪消灾,清污解毒。在龙船的后面是鼓乐队,配有锣鼓、箫笛、管弦一大阵,沿途奏唱‘龙船歌’,几个小伙子,伴着乐曲,引吭高唱,歌声甚然悠扬、嘹亮。歌曰:
自从盘古置乾坤,开天辟地有人伦; 神农坐天庆丰年,轮回世界万年春。在每句歌词末尾,都要加上‘伊啊嗹啊啰’衬词,插入锣鼓声‘当’‘开’!再唱‘咳啰嗦’!
每当龙船队到来,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挤到门前道旁,争睹龙船队的到来,听听优美的歌声,热闹非凡。”
这段记叙从时间、地点、人员、路线、阵仗、活动范围及内容全面再现当时的盛况,与府志记载的基本架构大致吻合,较好地保持了原生态并传承至今。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龙头”究竟是象征“龙船”,还是演化为“龙船”?“歌谣”是否就是“龙船歌”,抑或是其他歌谣?无从得知,这或许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吧。宽仁每年“采莲”巡游完毕,必须把“龙头”送往邻近的霞泽村圳沟中洗涤,而后封存于石狮城隍庙后殿或开山殿,以备来年再用,也已成定例。
宽仁乡亲因何世代相传称“采莲”为“筅莲”?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并就这一问题求教于闽南方言文化学者黄初民先生。据黄初民先生解释,“筅莲”是“采莲”闽南话的白读,后来又演变为“筅梁”。“筅”:刷、扫。“筅莲”,即在旗杆末端绑上莲花、榕枝、桃枝、柳枝或艾草,登堂入室四处拂扫,意在扫除晦气,辟邪去秽,驱魔逐鬼,祈福求安。“采莲”有水陆之分。旱地“采莲”须抬木刻“龙头”,执“采莲旗”,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入内挥舞拂拭,动作类似“除夕”前的“除尘”打扫卫生一般,象征驱邪消灾、祈求平安。水上“采莲”则要在龙舟前持“采莲旗”迎风挥动,也是辟邪纳吉、保民安康之意。黄初民先生一席话,让笔者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一下子释疑了。一个“筅”字,在闽南话语境中,准确表达了“采莲”驱邪除秽的本意,实在是生动、形象又传神!相较于当下端午节各地流行的“嗦啰嗹”大阵仗踩街巡游,宽仁的“采莲”习俗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在形式上表现得较为简单、纯粹,散发着地道的乡土气息,这或许是地域差异的缘故,值得去细细地感受与品味。
(洪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