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权杖

图1 不规则椭圆形石权杖

图2 战斧式石权杖

图3 七角形石权杖

图4 甘肃省火烧沟出土六角形石权杖

图5 花瓣状突棱形石权杖

图6 张掖花瓣状突棱形石权杖

图7 陶权杖

图8 甘肃陇南遗址出土彩陶权杖头

图9 双孔石钺

■宁夏海原 李进兴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曾撰文:“权力的象征物有两样最典型,一曰权杖,二曰斧钺。这两样都是从最原始的武器(最初也是工具)发展而来,全世界都用它们象征权力,用于征伐或惩罚。”在新石器时代的菜园文化遗址,出土了比较多的石权杖和石钺,其造型也非常的丰富。

在海原博物馆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展厅陈列着两件石锤斧式权杖,其中一件石锤斧式权杖(图1),一头小,一头大,为不规则椭圆形,较为厚实,中间有对钻圆孔,可穿木棒,形状类似现在的镢头,打磨较为粗糙。1986年江西新余市拾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一批石权杖头,其中一件为战斧式石权杖(图2),整体造型为橄榄球形,一头圆钝,一头尖钝,中间有直径3.5厘米对钻大圆孔,可穿木棒,形似现在的钉斧,距今5500年左右。有关这类石锤斧权杖的命名、形成、发展和作用,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会理事、高级研究员孙如初研究并撰文说:“战斧式权杖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由石器时代的石斧和石锤发展而来,融合了斧和锤的两大特点制成武器,然后发展成西方显示威权的权杖。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地点因欧洲和西方缺少研究至今尚无法知晓;但是从考古出土资料看保加利亚6500年至6200年以前的一座酋长坟墓中因随葬了许多金器而在世界出名被称作黄金墓。其出土的金器在中国汉代江西海昏侯墓发现之前是世界上出土黄金器最多的坟墓。值得注意但常被疏忽的是:其坟墓中出土了二件石制战斧,一件由死者右手执掌,其奇特之处是这枚石制战斧竟然穿在黄金制成的手柄上,显示出这枚石战斧似乎比黄金还要珍贵。从它握在墓主手中具有典型的权杖形式和性质看,这种石战斧具有权杖的威权标志作用毋庸置疑。还有一枚石战斧在死者腰部。因为这种战斧一头是斧另一头是锤的形式,我们暂且把这种石战斧称作斧锤式权杖。”同时还进一步说明这种石锤斧作为权杖的重要作用:“保加利亚的这一考古证据至少证明了三个问题;一是石斧锤是权杖标志物,具有明确的权杖意义。二是石斧锤当时珍贵胜过黄金。否则只要用黄金直接做个斧锤就可以了,为什么用石头做斧锤,再用黄金作手柄呢?(不过M35号墓也有黄金直接做成的战斧式权杖,但至少可以说当时的石质战斧权杖与黄金有同等价值)。三是证明欧洲地区在6500年前后已有石斧锤作权杖的实物。而从权杖斧锤的成熟程度看这种斧锤从工具演变成权杖还必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欧洲石斧锤产生的时间可以大大提前绝不止6500年。”

海原县收藏、研究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的李正山收藏有两件石权杖。一件石权杖(图3)青灰色,石质,厚片状,平面呈七角星状,有琢痕,器孔双面对钻。这件与1976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发掘火烧沟遗址时出土的一件编号为76YHM250:2的石器(图4)类似,只不过火烧沟遗址石权杖平面呈六角星状;另一件石权杖(图5)制作打磨比较精细,平面为圆形,侧面扁圆,最大直径位置有一圈花瓣状突棱,纵向穿孔。此石权杖与2009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掖西城驿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件编号为15ZHAIVG26:1的石权杖(图6)类同。

李正山还收藏有陶权杖(图7),圆球形,高6、腹径6.5厘米;有上下贯通的孔,孔径1.2厘米,穿孔可以安插木杖。泥质红陶,素面,表面捏制光滑。早在1982年甘肃省陇南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村就出土过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权杖头(图8),现藏于西和县博物馆。该器泥质红陶,内中空,高7.8、腹径12、孔径2.1—3厘米;通体绘彩,上半部绘饰弧线勾叶纹,下半部以十字形均分四瓣,绘四只背向高飞的变体鸟纹,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约前3900—前3500)。中央穿孔可以安插木杖。因此,海原李正山先生所收藏的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类型的这种圆球形状、中间穿孔的陶器当为权杖之类。

以上造型的石质、陶质造型的权杖,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有着较为详细的研究阐述:“早期的权杖头均为石质,材质普通,硬度不是很高,造型朴实无华,多作圆片状、扁球形、椭圆形、梯柱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功能的转化,人们开始追求原料质地和色泽纹理,造型也转而以球形、梨形为主,也有一些制成斧形、鹤嘴锄、棍状、十字形、花瓣状等形状。制作工艺考究,精雕细琢,器表开始装饰花纹,凿出乳状瘤突、蘑菇头、锥突或尖刺,甚至还有的浮雕、圆雕人物、动物,乃至镌刻文字,以表达某种愿景。”“早期的功能为工具或兵器,有击打功用,可用于狩猎、劳作,亦可作为部落社会间族群械斗的兵器或防身器具,后来逐渐衍生为特殊的礼仪用具,并附加神圣的属性,成为国王、郡主、酋长、军事首领、宗教祭祀、长老、精英贵族等社会上层人士手中所持的器具,并作为王权、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海原县民间还藏有一件双孔石钺(图9),长12.8、宽12.2厘米。墨玉石质,近似斧状,双面刃呈弧形,肩微窄,上部居中钻有双孔。形制非常规整匀称,表面光滑,磨制精细,右侧留有一道切割痕迹。古人对玉崇拜,认为玉是祥瑞的象征,实用类玉兵器渐渐多转化为非实用性的礼仪用玉或装饰用玉,主要用于与战争有关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战争胜利。因此,玉钺很快就演变为武器和礼器,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物之一。这件双孔石钺不仅体现着新石器时代时期的海原地区社会等级、聚落分化,也是展示王权的载体和战争中常见的兵器。当钺发展到商周时,在新石器时代活跃的玉石钺渐渐没落,鎏金青铜钺替代它登上历史舞台。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在誓师时,武王左手紧握着黄钺,之后又用这把黄钺砍下已经自焚而亡的纣王头颅,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威严。黄钺指的就是鎏金的青铜钺。《论衡》中曾描述一个这样的场景:“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扆指屏风,斧扆则指的是绣着斧钺图案的屏风。斧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和威严,所以斧钺图案就置于周王正背后的屏风之上。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王”字写法形如斧钺,在金文中,王字下面一横如斧钺之刃部。可见,自古以来,斧钺就标志着王权。

专家还研究认为,权杖最早产生于西亚,向东则进入中亚和新疆,又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甘肃、内蒙古赤峰及周边地区,并在西北和长城一线徘徊和传播。因而,彰显了远古时期就出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