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深度赋能千行百业,二十余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速……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深刻感受到智能变革带来的浪潮。
从“镇馆之宝”到重磅新品,从前沿技术到创新生态,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新动能正加速显现。
近年来,国产大模型加速发展。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已有117家“大模型”成功备案。
展会现场,各类面向细分行业的专用大模型“百花齐放”,在工业、医疗、气象、教育、科研等领域各展所长。从娱乐社交到办公学习,大模型同样可以发挥优势。
“教育大模型既不能‘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也不能‘越俎代庖’帮孩子们完成作业。”猿力科技集团工具事业部负责人王向东介绍说,利用大模型的自然语言生成能力,教育类终端可以通过多轮启发式对话,引导学生逐步列出提纲,进而写出作文。
走进展区,由人形机器人排成的“先锋阵列”让人眼前一亮。它们站成两排,有的憨态可掬,有的体型轻巧,还有能搬起重物的“大力士”。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和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从零星展出到集体亮相,从不能动到能走路、会做家务……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正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技术、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日益发展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物流车、无人驾驶飞行器等商业化落地提速。
大会期间,浦东世博园周围5公里范围内,上汽赛可、小马智行投放了20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市民动动手指在指定站点预约下单,即可收获打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新奇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行场景也正在到来。
参展的上海峰飞航空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其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特许飞行,这款无人驾驶货运航空器最大起飞重量2000公斤,典型载荷400公斤,运载能力等同小型直升机,但运营和维护成本远低于直升机。
业内人士认为,自动驾驶在一些场景接近甚至超越人类驾驶水平,但商业化安全应用仍需更多数据积累和场景训练。“商业化、规模化、政策引导及量产供应链等方面需共同发力、不断完善。”黄涵韬说。(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