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徽章中的俚僚文化点滴

图1 印象广西纪念章

图2 壬戌年石狗纹生肖纪念章

图3 永安乐社证章

图4 广东粤剧院纪念章

图6 广东省佛山粤剧院证章

图5 中国广东粤剧团演出纪念章

图7 新景象粤剧团证章

图8 上海粤东中学仁级主办第二届粤曲助学义唱纪念章

图9 上海市广东音乐研究会证章

图10 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纪念章

■贵州龙里 周继厚

俚僚,指古代俚族和僚族,是我国岭南地区壮侗语少数民族的先民,源于先秦时的西瓯部落及骆越部落人,包括今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等族群。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建武十二年(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文中“蛮里”后改称“俚”;僚人称谓的出现是在隋唐时期,以后则是“俚僚”连用并称。

在品种数量繁多的徽章中,依然可以找到俚僚人的影子,从中探寻俚僚文化点滴。

俚僚人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纹饰、蹲蛙、羽人都与祀雷有关。青蛙是俚僚人的图腾,他们认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则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风唤雨、格杀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从丰富的出土文物中发现,古越族曾存在相当发达的铜器文化,而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铜鼓。关于铜鼓,我国历代文献多曾提及。俚僚人“铸铜为鼓”何用?《隋书·地理志》中说:“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实际上,其作用远不只用于战争,主要还有用以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妖魔,以及团聚娱乐等,另据史籍记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说明俚僚人铸铜鼓,更重要的还在于显示权势。

图1为印象广西纪念章,银质,铜鼓造型,直径12厘米,正面绘桂林象鼻山、五象、壮锦、绣球、南珠、桂花等图纹;背面镌铜鼓、龙纹、飞鹭纹、太阳光芒、植物状纹、石铲形纹等广西八种民族文化符号,制作十分精美。

广东雷州石狗历史悠久,由于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其造型具有时代性、民俗性与地域性。在雷州石狗陈列馆中,从民间收集的石狗1100多尊,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鼻大耳肥,或坐、或蹲、或趴,堪称“南方兵马俑”。

雷州曾是古代俚僚人聚集地,由于生产力较落后,人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各自喜爱的图腾神兽上。俚僚人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驯服了犬,并以犬为图腾。其后在特殊的自然条件影响下,人们对狗图腾的信奉崇拜逐渐为族人所认同。雷州石狗的雏形,其雕刻年代约于秦汉。早期的石狗造型是平头方脸、昂首朝天,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图腾感生与古巫术意念的崇拜物象,具有百物之形。后由于人们追求繁衍生息,体魄健壮的犬逐渐受到崇拜,石狗形象由此产生,石狗被视为呈祥报喜的灵物。汉闽人南迁至雷州后,带来了汉人宗教信仰。融汇了宗教色彩后,雷州石狗逐渐成为守护神。它们端庄地蹲伏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其形象不是狰狞与威严,而是昂首咧嘴微笑、和蔼可亲,给人齐之以礼的仪态。

图2为壬戌年石狗纹生肖纪念章。

雷州石狗的历史跨度大,其造型纹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考古价值,如调风、雷高、南兴、杨家一带地域的石狗,身上都饰有云雷纹与风火纹,而云雷纹是俚僚人敬雷崇雷的纹饰,二者的结合是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体现;石狗颈上围着树叶,脚踩渔网则反映了穿叶为衣、渔猎为生的时代生活;哈巴狗狮形石狗则是雷州地区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反映了对外通商史迹。

俚僚文化的悠久沉淀,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粤剧、粤曲、粤乐,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俚僚文化的“活化石”。

粤剧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源自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郭泉在上海创办永安百货公司(即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前身)。郭泉之子郭琳爽任上海永安公司总经理,他本人在粤剧表演方面颇有造诣,希望以粤剧维系员工亲情乡情(其员工多为广东人),于是组织永安乐社,专门唱演粤剧,其排场比梨园剧团有过之而无不及。永安乐社每排练一个剧目,也和正式剧团一样公开演出。凡是由郭琳爽主演的剧目,票价有时比梅兰芳的戏还要高,观众多是不召自来,争先恐后购票,就为一睹永安公司老板的风采。

图3为永安乐社证章,铜质,盾牌造型,尺寸2×1.8厘米。

广东粤剧院创建于1958年,由原广东粤剧团、广州市粤剧团以及珠江、南方、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太阳升、冠南华等多个粤剧团合并组成,首任院长为著名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广东粤剧院历史悠久,艺术力量雄厚,是粤剧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表演艺术团体,被誉为粤剧的最高艺术殿堂。

图4为广东粤剧院纪念章,直径2.4厘米,1959年,背面铭文“广东粤剧院”,图5为中国广东粤剧团演出纪念章,直径4.9厘米,背面龙凤图案,图6为广东省佛山粤剧院证章,图7为新景象粤剧团证章。

粤曲是用粤语演唱的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白话方言区域。粤曲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民国时期,开始引进明目的女艺人登台唱曲,粤曲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粤曲历经复苏、低潮、再度繁荣的阶段。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二弦、提琴(广东本地民间乐器)、短喉管、月琴等专司伴奏,后来又出现说唱、弹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方式。

图8为上海粤东中学仁级主办第二届粤曲助学义唱纪念章,铜质,尺寸3.1×2厘米,1951年。

粤乐又被称为“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进入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

图9为上海市广东音乐研究会证章。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僚人之名。综观俚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合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俚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其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这正是俚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弭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思考。

图10为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