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探访灵水老街

●跃 翔

到达灵水老街,已是上午10时许。炎热的天气,吓退了街上的行人,只有三两汽车孤寂地停靠在街边。就连老街上空的白云也都懒得动,默默地趴在骑楼的屋角。

在灵源街道社区发展办陈主任的陪同下,我们走进老街,探访那些散落在现代都市里的古建筑。沿着老街石板路踱步,这里显然已没有往日的生气,不少商铺大门紧闭着或半掩着。

“这里以前是连接灵水和石狮的重要通道,车水马龙,非常繁华。”陈主任介绍,“两侧的骑楼都由华侨主持建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仔细地听着,停下了脚步,站在骑楼下廊,端详着每一栋充满离愁和思念的南洋骑楼式建筑,淡红色的坡屋面、暗淡的木门,老式的玻璃木窗,褪色的雕花,风化的外墙……“大概是时光把他们淡忘了吧。”我不禁感慨。

因城市道路拓宽建设,老街舍弃了入街隘门与牌坊,还有部分店面,还剩多少间,来不及细数。骑楼下廊的理发店、弹棉花店开着,等待着顾客的眷顾。回头望着长长的下廊,似乎仍可以看到那头发斑白的老人倚靠在木门边,一遍遍小心翼翼地读着那一封封皱褶的侨批,泛着泪花;小孩们则在廊里绕着柱子奔跑嬉戏。“如果加强修缮和保护,恢复入街隘门与牌坊,定能重现老街昔日的光彩。”我对陈主任说。

穿过老街,继续前行探寻。连接社区水泥路的是一条条深深的老巷子。夏日走过屋顶,在老巷子方形石板路上留下屋檐的影子;夏蝉躲在老巷子的深处弹奏,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夏风轻轻拂过老巷子,掀动着头上的草帽,带来一丝清凉。

我们在巷子里驻足,凝望着当年华侨下南洋和归来时走过的路,也不自觉地跟着走了一段。我伸手轻轻地触摸早已泛黄的块石外墙和石条窗户,心中顿时五味杂陈。

走出巷子,在水泥路一侧,便撞见建于1970—1980的宁园小筑,它是典型的华侨历史建筑。得到主人允许后,我们推开庭院的侧门走了进去,尽情享受着午间的那份恬静。圆形的石桌静静地等候在大门旁,走廊天花板上的雕花灯座栩栩如生。梵音从屋内传来,在庭院里缓缓回荡,滴水兽在屋檐处听入了迷,忘了合上嘴巴。那口刻着“思源”的老水井让我不禁忆起过往。

建于1960—1970年间的吴锡缓、吴文顿厝的木门紧闭着,未能探访,门头悬挂着“别来无恙”的牌子,估摸着已成文创基地。还有那中西合璧风格的鹰球楼,植有上百年含笑花的吴基钜大厝,一一印在了我的心底。

灵水的古建筑是一张张漂洋过海的旧邮票,紧紧地贴在家乡的地图上,只是年代久了,有的褪色或破角,亟须修缮。每座古建筑乡亲们都贴上铭牌,记录着它们的年龄、结构以及华侨的名字。庆幸的是,古建筑的修缮因美丽乡村建设正有序地进行着,且大部分古建筑至今仍然有人居住,有生活的气息。

初次探寻,总感觉意犹未尽。在大理寺卿吴星岳大厝的“拐弯抹角”处,我对谦让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厝后还有条石板路,陈主任说那是以前前往灵源山登山的必经之路。

“那就下次再来吧,来个深度探访,从日出到日落,要爬上灵源山的最高处,看那绕村而过的溪涧山水,看散落在灵水的古建筑。”我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