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古铜镜上的汉字之美

西汉双圈铭文镜(日光 昭明)

汉代清白铭文镜(26字)

西汉齐国铜华铭文镜

西汉日光镜

汉代清白铭文镜(38字)

西汉昭明铭文镜

汉代清白铭文镜(31字)

汉代长宜子孙铭文镜

汉代清白铭文镜(32字)

西汉来言铭文镜

■山东淄博 魏传来

天地混沌始,阴阳一字开。五千多年前,汉字在东方以象征文明的曙光悄然出现。它们在万物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岩石、甲骨、青铜、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以或凝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而生生不息。

铜镜是古代人们用青铜铸制而成的用以照面饰容的日常妆奁用具。在铜镜背面那有限的空间,古代艺术家们发挥无与伦比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令人无限遐想的美妙纹饰,构成一个无比瑰丽的艺术世界,是中国美术史特别是工艺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汉代开始,铭文作为铜镜装饰的主体或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铜镜铸制汉字书法艺术的先河。汉字也不再只是视觉中的简单符号,它给予我们的还有触动人心的美丽与震撼。更重要的则是每个铭文铜镜所带给我们的一些关于汉字的、一些我们熟知但又不经常记忆的意识思维,感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启示。

铜镜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干支纪年、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字形上清晰可见篆-隶-楷的演变过程。从笔画圆转、笔力遒劲的小篆到方劲挺直、飘逸傲群的汉篆,再到秀丽端稳、骏爽豪绝的缪篆,美术体的悬针篆、鸟虫篆,再到结体宽扁的隶书、俊雅遒美的楷书,中国古代不断丰富且充满艺术美感的书法艺术体在铜镜中一览无余、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是古代任何器物都难与伦比的。镜铭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楷书整肃俏丽,无不各极其态。它跨越时间长,承续关系明确,涵盖书法艺术精深,是研究文字史、书法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俨然是一部文字书法历史辞书。让我们走进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空。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400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在西汉早期铜镜铭文书体中,雄强浑厚、笔画凝重、匀圆对称、庄重典雅的篆书在镜铭中可谓浓墨重彩。

西汉中期开始,铜镜铭文书写基本都采用秀丽骏爽、飘逸洒脱的“篆隶”书体。这种书体多近于篆隶之间的变异体,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就象形之美韵而言,小篆不及大篆,隶书又不及小篆。汉代铜镜作为追求美韵的艺术品,其铭文在篆书、隶书之间,创造出了这种圆转“篆隶”体,而且笔法纯熟,艺术吸引力极强,在铜镜铭文中显示出了其显赫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篆隶”是一种篆隶相参、半篆半隶的过渡字体,是汉代铜镜铭文中独创的一种美术书体。其特点是在篆体的结构中蕴藏隶书笔法,隶书笔画中又含有篆意。“篆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典范体式并能流传于后世的成熟书体,而是汉字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形态。广义上属于早期隶书或草篆的范畴。

至西汉晚期,这种书体更是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成为铜镜铭文中的自觉书体,其书写沉稳方劲、高洁明朗、朴雅秀隽。以重圈铭文镜最为典型,铭文环绕铜镜两周,内圈是“见日之光,长勿相忘”,外圈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内容经典时尚,书体美丽如画。

至隋唐,楷书镜铭盛行,其集魏晋南北朝楷于一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或谨严宽博、或丰茂雄浑、或疏瘦劲炼、或严整端庄,其中不乏魏碑之风。由宋至明清,虽然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为官方书体,但镜铭书体仍多隶楷之体,偶有变异之篆书。

由此可见,古代铜镜工艺美术大师们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相当深厚的,为我们留下了书法艺术上的不朽与永恒。

中华民族使用古铜镜,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历史连续之长、地域涵盖之阔堪称世界之最。雄奇与秀丽相融合的两汉铜镜,圆雕与高浮雕达到极致的隋唐铜镜,纹饰纤巧典雅却又彰显豪放与精壮的宋元明清铜镜,都以其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形象揭示了不同时代间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民俗的变迁与发展,其工艺精湛、美妙绝伦,在我国古代历史艺术文化中开辟了崭新的美学篇章。特别是上面极富浪漫色彩的铭文书法艺术,更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欣赏起来研究进去,令人陶醉,让人痴迷,如同进入书法艺术殿堂,非亲历者难以体验其中滋味,给收藏者增加了无穷的乐趣和思索。

文末,笔者整理了一组颇具特色的汉代铭文铜镜,供大家欣赏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