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注入金融“活水” 激活民企发展“一池春水”

纺织服装产业是泉州传统支柱性优势产业之一。尽管政策层面不遗余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民建中央委员、泉州市政协常委、石狮市政协副主席吕锜也发现,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出现经营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个行业被贴上产能过剩标签,导致银行对其评级下调、压贷缩贷,最终造成企业资金断链。

因此,在泉州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吕锜提交了提案《关于在商业银行体系去除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标签,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建议》,建议银行信贷机构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对宽松的融资帮扶。“应该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既解决‘不敢贷’‘不愿贷’问题,又防止出现‘硬给贷’‘非要贷’现象。”吕锜说。

落实到具体的金融服务中,吕锜从创新信贷产品并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资产抵质押率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增加贷款成本。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基于风险评估的续贷业务,对达到标准的企业直接进行滚动融资,优化审贷程序,缩短审贷时间。比如,他也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贷款利率与抵押率估算的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对优质企业合理下调贷款利率,并合理确定企业资产的正常抵质押比率。

委员提良策,部门抓落实。作为承办单位,泉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泉州银保监分局立足部门职能,持续发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在内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力促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落实惠企增效措施,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更有底气谋发展。

金融保障方面成效最明显的,当推“纾困贷”。福建省在全国率先设立规模50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纾困专项贷款,泉州则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日收集、日反馈,日监测、周通报”机制,并首次将“纾困贷”担保代偿上限由5%上调至10%,担保费率则由1%降至0.5%以下。此外,引导农行推出“小微E货”、建行推出“小微快贷”等,减少对抵质押品的依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吕锜坦言,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个始终处于进行时的课题,需要有关部门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畅通金融血脉。2024年初,《泉州市全融“暖春行动”工作方案》下发,“期待抓好落实,推动本土实体经济爬坡过坎、稳步前行。”吕锜说。

(记者 康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