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认养农业”新热潮下的冷思考…… 时评

8月2日,为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奈厝前村正式启动“一亩良田”认养活动,吸引了政协委员锦尚活动组,厦门市石狮商会、石狮市锦尚商会、石狮市江西商会等商会以及本地企业和个人的关注与参与。当天,与会团体、商会、企业分别与奈厝前村签订认养协议,正式成为奈厝前村的“农田主”。(详见8月5日《石狮日报》三版)

“一亩稻田”“一块菜地”“一棵果树”……近年来,“认养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成为热词,并且衍生出“私人定制”“云认养”等进阶形态,即使是在农业规模占比较小的石狮,也多有体现。

现代人对健康食物的追求、都市人回归田园的体验需求以及新型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催热了“认养农业”。其主要特征为,农民出地,按照定制者的要求生产,期间定制者可以自行耕耘、体验农耕生活,也可远程监控定制产品的生长状况。产业链从“产供销”变成“销供产”,这种发展模式,促进种植养殖透明化,保障食品安全,让乡村直接连接消费者,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农村强、农民富,助推乡村振兴。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作为新生事物,“认养农业”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问题——

首先,价格高。不同于现代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农业,“认养农业”作为一种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农业,个性化、定制化,相当于“私人定制”,运营成本较高,难以规模化经营。因此,其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中的粮食、果蔬产品。其次,偏小众。虽然不少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有回归田园的梦想,但能够真正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下地种田”的,依然是小众群体,而借助App实现“云认养”,体验感较弱,因此决定了“认养农业”在需求端还无法迅速打开局面。其三,有后顾之忧。城里人对“认养农业”的订单大多是短期的,短的一年或一季,长的也就两三年。但农民的基础设施投入是一次性的,折旧时间往往大于订单时间,一旦订单周期到期后不续订,农民害怕失去市场保障,这样的担心和疑虑让农民不敢加大投入。

唯有辛苦耕耘,方能有所收成。“认养农业”作为共享经济的一个表现形式,其赓续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渗透、政府的支持以及自身服务的深化。在此,可以从三个点着力。一是走小而美、小而精的认养农业之路,有针对性、分层次地推出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认养项目。二是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抱团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生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塑造行业品牌,还可通过推进“农业+文旅”深度融合,做大认养农业“蛋糕”。三是需要政府抓好相关配套服务。比如,在资金上,农业部门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更多经营主体从事认养农业生产;又如,建立“认养农业”公共平台,建立“黑白名单”等机制,保障消费者和主体的相关合法权益。

乡下“一亩良田”,应有“一番天地”。我们期待叫好又叫座、供需双方都有甜头的“认养农业”,为乡村振兴再建新功。(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