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柯明:虎兔相逢乘车归

图1 《乘车图》

图2 萧平题跋

■江苏南京 周和生

老辈书画家中,不乏始学于西画者,在其后绘画实践中,逐渐悟出“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真谛,转而创作中国画。他们的作品,中西融会贯通,风格标新立异,在中国画坛中独树一帜。《乘车图》(图1)作者柯明,即其中之佼佼者也。

柯明(1923—2014),本名吴樾人,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科。在《新华日报》任美术编辑时,常创作国际题材讽刺漫画,调入江苏人民出版社当美术编审后,风格由西向东,对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兴趣渐浓。笔者曾见其装帧设计的一本书籍,风格古朴,书名选字系古代活字印刷中的老宋体。而他借鉴传统民间木版年画人物造型和线条勾勒创作的漫画作品《诸葛亮剥葱图》独具创意,把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故事来了个“新编”:刘关张三人来到诸葛茅庐前,见门上贴出公告:“我庐人员诸葛亮因在本单位有重要工作任务,经研究决定,不同意调出或借出。茅庐庐长。”这“庐长”即指掌权的诸葛夫人。诸葛亮一直被视为人才和知识分子的代表、智慧的象征,他在“本单位”有什么“重要工作任务”呢?原来,他正在愁眉不展地低头剥小葱。而在一旁无所事事打瞌睡的“茅庐庐长”则不放心,怕诸葛亮跑掉,还用一根绳子拴于其脚,另一头则抓在自己手里。作品对当时社会上某些单位不重视人才、阻碍人才流动的现象作了深刻而富有幽默感的讽刺,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

柯老对民间艺术追求,十分虔诚认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鼓楼广场东南角有个凉粉摊专做夜市。摊主谙达眼球经济之道,在盛放凉粉的玻璃罩子外,贴挂五颜六色小旗,灯光映衬下分外引人注目。为表现这个富于民间特色的食摊,柯老居然骑车夜行,实地写生。还有件夜间工作之事,某日深夜,师母一觉醒来,黑暗中随手拉拽开关,就在灯亮的一刹那,猛然听到一声断喝:“不要开灯!”着实将师母吓得不轻。原来那段时间,柯老迷恋摄影,白日端着相机满大街游走,以其美术家视角所特具的延伸性,捕捉创作素材。夜晚便将卧室当暗房,在家中冲扩照片。《新闻广场》杂志曾整版发表过柯明抓拍于街头的自行车载物组照。有幅画面是骑车人身后书包架上绑有十多张藤椅,极似杂技演员大马路上表演《孔雀开屏》,被挤行于一边的汽车反倒成为近距离的看客,读来颇为有趣。

为笔者画应酬之作,没想到他也像创作一样毫不马虎。《乘车图》先作一幅,自觉不甚满意,继而再画一张。笔者一见画面就非常喜欢:用国画手法、西洋色彩、民间形式表现的两个小娃娃,分别戴着虎头帽与兔头帽,同乘一辆小童车,甚是可爱。两幅画作内容相同,质量俱佳,款印俱全,而且均题有“和生同志哂正”上款,我便双双笑纳。

萧平以诗塘为其中一幅题跋(图2)曰:“一车双宝宝。民间形式一入柯明先生之手,便觉高且雅矣,此即可证。”从根本上赞扬了柯老西为中用、摒弃低俗的表现风格。

十二生肖中,虎、兔对比特色鲜明:一个威武一个文静,一个嗜荤一个食素,一个外表花里胡哨,一个周身洁白如玉……配对入画,相映成趣。余者,难免有鼠尖猴圆、牛头马面、龙蛇争斗、羊猪同烹、鸡犬不宁之嫌。写本文时,忽忆及《红楼梦》中有句云“虎兔相逢大梦归”,遂结合图意,改句为题《虎兔相逢乘车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