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简洁而富有哲理,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多用于表示有些事情无论如何总要面对,让人知道。也用于开玩笑,表示即使怕见人,也还是得见。
古时候公婆是家中老大,较难伺候,有一套不成文的家规,动不动就施以家法,或以“休书”相威胁。说明那个时代妇女地位低下与无助,特别害怕公婆的威严,甚至刁难。
以前小两口很少有独门独院自己过日子,娶过门的媳妇出于对陌生环境的害怕,天生有种莫可名状的害羞心理。特别担心遇见挑剔的公婆,内心忐忑,希望不要见到为好。从公婆的角度,娶过来的媳妇要传宗接代,传承家风,当然要好好考核一番,告诫媳妇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在旧社会,家里一切由公婆说了算,由不得媳妇主持,“三从四德”把新媳妇捆得卑躬屈膝,一声不吭,战战兢兢,任劳任怨。如果哪个儿媳妇和公婆顶一句嘴,就会被戴上不孝的帽子。媳妇羞于面子,不敢回娘家说事,只能“打断牙齿往嘴里吞”,强忍着泪水与痛苦。“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而媳妇一旦成了婆婆就趾高气扬,循环往复。
媳妇与婆婆之间,其实还有女人(老娘)与女人(新娘)的某种下意识的较量,甚至在同一个男人之间争宠。这点与“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常态,恰好相反。从中可以窥见,性别之别,不是人情所能天然弥合的,强势婆婆一般认为新媳妇不能惯着。
“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不拉出来遛遛,别人怎么知道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恋爱中的男女,如果真的想要步入婚姻殿堂,当然要过见父母这一关。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彼此尊重和双向奔赴。“丑媳妇”即使颜值不足,也可以内在之美和诚意直面公婆,用实际行动获得公婆的尊重与疼爱。
如今,婆媳之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婆要尽最大能力帮衬儿媳,公婆爱你如亲生,你怎么能对公婆如陌生。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个俗语传达了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和必然要面对的挑战,鼓励人们以坦诚的态度和勇气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它不仅仅描述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生中的普遍真理:面对挑战和未知时,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勇敢地迈出每一步,去迎接每一个挑战才是成长的开始。
现在把这句话引申为引导人们不要害怕出洋相,直面地说出或做出让人家看,在权威面前也不必害怕。不怕别人耻笑,把自己真实一面展示出来,大胆行动,勇于表白,善于应付,说不定人家还会原谅你的不足或瑕疵。从而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不怕丑才能少出丑,把出丑变成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