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风雨兼程九十载 薪火相传百年长 ——记赤湖村乡侨心系家乡教育的事迹

现在的紫湖小学全貌

现在紫湖小学跑道彩绘墙

20世纪50年代,吴乌鎆提供的大厝护廊作为校舍

村中首座校舍——新群小学

第二座校舍

2024年,是祥芝镇赤湖村紫湖小学建校90周年。日前,紫湖小学举行纪念活动。紫湖小学是石狮一所较早由侨资赞助办学的学校。紫湖小学通过跑道围墙上的彩绘把90年侨资办学的历程呈现给师生。今日,就随笔者前往紫湖小学寻找那90年侨资办学的历史吧!

三十年代 觉民初立 ——村中第一所学校

赤湖村,又称紫湖,因湖而得名。学校之名就取村庄之名。赤湖村是石狮著名侨乡,早年乡人外出谋生,深知知识的重要,对乡里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早在1934年初,村里的晚清秀才蔡咸铺在家乡创办觉民小学,借祠堂上课,这是村里的第一所小学,并获得乡侨们的全力资助。蔡咸铺担任第一任校长。学生人数二三十人而已,办学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侨汇中断而停办。1946复办,改名为湖光小学,1949年学生增多,分为两校,顶角点叫新民小学,中角点叫农侨小学,借祠堂宫庙上课。新中国成立后,两校合并,校名为新群小学,仍无校舍,校舍只得借德亭和德土的民房。当时赤湖、后湖、山兜、前厝四个自然村合为双湖村,四个村的学生都在新群小学就读。

乡梓绵醇 情深义重

——赤湖村首座校舍建成

1949年后,看到家乡还没有一处可以让孩子集中学习的场所,1953年,校董会写信给旅菲乡侨表示希望可以集资建校。1956年,八位旅菲乡侨商议且勇挑建设村中第一所校舍的重担,他们是蔡德涎、蔡德世、蔡德宗、蔡祖谈、蔡祖榜、吴乌鎆、林水仙、洪慈快,共捐款1.05万元,村民出工,同心协力兴建赤湖村首座校舍,翌年落成。之后,又有多位侨亲捐资续建、修缮校舍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乡侨仍接济经费至80年代。

值得一提的是,吴乌鎆的丈夫蔡德亭在菲律宾英年早逝,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她身上。吴乌鎆总是省吃俭用,但是听说村里要建校舍她却毫不犹豫地捐资参与建设。早在20世纪30年代,她就提供自己的房屋作为小学校舍。她被村里人称为“女中豪杰”。

“我是1957年入读新校舍的,那是第一次新校舍落成不久,亲身感受到它的清新、美观、温馨,接受良好的教育,感恩的心从未忘。当时我就有个愿望:长大以后我也要赚钱来助力学校发展。60多年过去,依然记得首次建校的八位功勋。虽然他们已经辞世,但留下永志后人的崇高精神风范。”旅港乡贤、紫湖教育促进会创会会长蔡咸枫回忆,2006年紫湖小学第三次建校舍,其有能力参与其中,年少的梦想得以成真。

可见乡侨们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厚意。

心系家乡 情牵教育

——第二座校舍落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得到高度的重视,至20世纪80年代末,学生人数倍增,30多年的老校舍已无法适应村里的教育需要。1986年,老华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辞辛劳,往菲律宾发动侨亲捐资兴建新校。蔡云辉、蔡祖谈、蔡金亮、卢锦民及蔡永意丁爱国伉俪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以蔡永亮昆仲和蔡文万兄弟为首,带领旅菲乡亲和旅港旅澳同胞慷慨捐款。乡里干群鼎力支持,并献村中最好土地作校址,占地15亩。其中100万元建新校,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一座,教师宿舍楼一座,添置教学设备10多万元,又筹教育基金32万元。之后,赤湖小学更名为紫湖小学,于1990年春季搬进新校上课并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

当时,学生达到500余人,教师20名,是赤湖村办学的最高峰。其间又有旅菲蔡沧江捐建篮球场、旅菲蔡德炳捐建校雕,旅港蔡金电捐建旗台。

承先辈志 福泽桑梓

——一座现代化校舍拔地而起

师生告别了拥挤破旧的校舍,在环境优美的新校舍里度过了12年的美好时光。2004年秋季,校舍被上级鉴定为危房,由政府拨款重建。新校占地达30亩,四层教学楼的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相应设备配套齐全,共耗资300余万元。全体师生搬到石狮素质教育基地上课。到2007年秋季,新校建成学生搬回。同时,后湖小学撤并至紫湖小学。

虽有政府拨款,但完善学校发展仍有缺口。此时,赤湖村的海内外乡亲踊跃捐资捐款:2010年11月,海内外乡贤发动成立“石狮市紫湖教育促进会”,筹得教育基金2000多万元,旅港乡贤蔡咸枫被推任会长,每年为学校提供经费及奖学奖教资金数十万元,可见赤湖人对教育的重视和热忱;2011年,旅菲蔡文贤昆仲捐款20万元建新校门,旅菲蔡金练、蔡育群捐款15万元粉刷教学楼;2014年,兴建紫湖教育促进会综合楼,共耗资365万元,政府出资60%,促进会出资40%,2016年落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建设学校塑胶运动场,耗资200余万元,其中蔡咸枫先生出资50万元。

回顾紫湖小学90年的办学历史,赤湖村的侨亲功不可没,他们拳拳的爱国爱乡之情铭记史册,同时也激励着莘莘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爱拼敢赢。(王秀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