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堤:别名新桑边,古称“佛堂”。 宋元时期,即有李氏在此居住,明初迁徙梅林。大约在明朝宣德和正统年间,有谢氏族人自泉州金鱼巷来此定居。佛堂为倭寇登陆永宁的重要关口,此地人民经常遭受倭寇骚扰。于是,谢氏举族搬迁至将军山北麓的深埕居住。佛堂从此废村,地名亦因无人居住而被遗忘。
1949年,沙堤部分龚氏村民及郭宅和祥芝部分洪氏村民来此重建新村,因为侧近沙堤,遂名为“新沙堤”,俗称“新生边”。
下宅:其东有将军山,南有鸡角(公鸡)山,北有卧牛山,西南有五虎山团团围住,村子就建在山下,故称“下宅”。由于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山水汹涌而下,村子水积成泽,故又称“霞泽”。
据说,下宅原由5个角落组成,即居于中间的下宅(郭姓开居)、东侧的东门口(郭姓)、东北角的厝上(郭姓)、卧牛山下的后宅(陈姓)以及村西的花里墓(花姓),故曾有“五下宅”之称。
西岑:相传元末明初,有王氏与施氏迁入永宁西边的海滨小山坎地建居,滨海小山坎在闽南方言中被称为“岑”,故名“西岑”。
村中有大溪,此溪流发源于宝盖山,东南流向,环村而过,流入深沪湾。全长约 500 米,流域面积2万平方米,因位于西岑村内,故称“西岑溪”。涨潮时,水势浩荡。立于姑嫂塔上,放眼远眺,西岑溪犹如一条白色玉带,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故又称“玉带溪”。因此,西岑又有“岑江”之雅称。
沙美:系“山尾”的雅称。位于宝盖山东南、五虎山南麓的尾部,故而早在宋元时,即有“山尾”的地名。现俗称“山尾头”。
另一说,沙美是“金沙”“美江”的合称。境内有东、西两溪贯穿而过,自北而南流入深沪湾。原来,美丽的东、西两溪溪水清澈,卵石五彩缤纷,两岸白沙如金,绿树成阴,故有金沙、美江之称。
后杆柄:古称“官东”,后改称“官聘”或“杆柄”。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杨氏举族从洋厝迁至宝盖山后。明宣德年间,二世祖杨古山中进士任官,因居张家堡东隅,故称“官东”。明嘉靖年间,乡人聘黄文山教读,后黄文山官至五部侍郎,天启年间亲临吊唁故友杨近江,轰动乡里,遂改村名为“官聘”。
闽南方言“官聘”与“杆柄”发音相似,后来此地就被称为杆柄。但是为了与龙湖镇的杆柄村区分,乡人就把永宁的杆柄村称为后杆柄。(王秀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