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记忆”特色示范村建设

乡村记忆的保护与延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议话题。政协委员李国宏指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当前,“乡村记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乡村记忆”涉及乡村振兴、建设规划、文旅融合、资金投入等诸多要素,尚未形成合力,政 出多头;村(居)在选定具体建设项目时,赶进度,缺乏前期充分的论证,也没有标准的验收流程, 建设质量难免参差不齐;项目选定后,一般交由广告公司执行,制作手法和展示方式流于一般化,有的甚至是照搬照套,没有创意;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影响建设进度和质量。

李国宏提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应该因地制宜,风格各异,做好“4个注重”,包括注重特色、 注重质量、注重活用、注重投入。

注重特色方面,要精准选定一批特色示范村,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差异化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场馆建设不要求大求新,要善于利用结构安全的洋楼、古厝,或者是带有独特记忆的旧校舍、特色建筑等,加以必要的改造。

注重质量方面,乡村记忆文化场馆的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做好前期论证,吸纳上级专家与本土专家的合理化建议。展览大纲充分体现红色文化、华侨文化、乡贤文化、孝廉文化、改革开放新成就、身边的榜样等特色内涵。

注重活用方面,李国宏指出,乡村记忆文化不是平铺直叙的静态展示,而是一种活态的、带有情感的集体记忆的汇聚。要将乡村记忆文化场馆延伸纳入乡村旅游线路,带动伴手礼以及乡村个性化手工艺品、特色地方食品的制作和销售,增加村民的收入。

注重投入方面,要梳理、整合、运用各种政策红利,多渠道争取上级专项经费;配套必要的本级财政资金;鼓励民众及乡贤的捐助意愿;做好预算,花好钱,办好事,让乡村文化记忆的成果惠及全体民众,让民众有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 谢艳 通讯员 蔡晴芸)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