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非遗古建 童画传承”——“洪素芳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幼儿美术作品展在石狮市文化馆举行,吸引了许多学生家长前往参观学习。(详见6月2日《石狮日报》二版)
从现场展出的幼儿作品看,姑嫂塔、六胜塔、林銮渡、闽南古厝……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制品,这些古建筑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浓浓的乡味。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从小树立“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意识,更好地延续传统文脉,精心守护城市的“根”。
因为社会转型发展,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总是在不断改变模样。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扩展、片区更新,许多旧物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甚至,未加整理、留底的话,很多直接就被遗忘了。尽管这是受时代洪流的裹挟所致,但活在当下的我们可以也应该有所为。
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我们乐见并创造新的事物、环境,很多乡土旧物如今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但其承载的历史、沉淀的文化,却是支撑着一代人走到今天并且在明天持续走下去的精神动力。在它们身上,镌刻着祖先的印记、留下了文明的符号、浓缩着最深沉的乡愁,是无论我们走到何处、走向何方,仍然可以找到归属、凝聚力量的精神家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乡土之“根”、城市之“魂”,是割不断也不能割断的。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也就是说,我们不排斥创造新的乡土文化,但也要保护好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既要守护好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要延承好乡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
守护物质的东西不难。譬如,我们在推进城市改造中,仍然为古早的红砖古厝、老街故居、特色古建留下了空间,让中西合璧、古今并存的建筑图群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譬如,对于历史古迹、城市图腾,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为其“插上”文旅的“翅膀”,继续在新时期名传四海、熠熠生辉。最难的是情感的涵养、文化的传承。不识本土风土人情、不通本地风俗习惯,也就谈不上守护乡土文化、守望精神故乡了。
这也反证了乡土教育从小抓起的重要和必要。我们需要给下一代从小烙下乡土印记、培育乡土情感、深种乡愁基因、重建精神家园。即使未来他们离家再远,依然能找到温暖的心灵依归。
(康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