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纸《通行证》背后的故事

父亲当年为解放军运过军粮

关注“父亲节”

上图中,左边为敖次生的《副业船航行证》,右边为那份运粮《通行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时军粮供应系统中的运输环节是整个系统的重心所在,关系到能否及时将充足的军粮送到前线。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父亲开船为解放军运过粮!”端午节,在石狮宝盖科技园某公司工作的敖志平向记者展示了“传家宝”——一纸发黄的《通行证》!那是其在九江行船的父亲,1949年为解放军运送军粮的通行证明。这份通行证背后有什么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纸发黄的《通行证》

既是家传,倍加珍惜。这纸《通行证》用防潮纸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敖志平小心翼翼地翻开来,生怕太过用力弄破了。

说是《通行证》,其实是一张纸。因为年代久远,这纸《通行证》已十分老旧,为了更好保存,底部后来还附了新纸。虽然如此,仍难挡岁月的流逝,通行证上手写的蓝色墨水字迹大多难辨,大致如下——

“通行证:兹证明敖次生运船系九江人,因给我部运粮误其日期,现东部之粮运完放其回九江,希沿途入贵地望让放行……”“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樟树”,盖章有三处两种,椭圆形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百七十团供给处军资处”,方形章为经办人“黄云高”。

此外,敖志平还保存着父亲敖次生的《副业船航行证》,系湖北省交通厅内河船运管理局于一九五八年六月七日制发。航行证上信息记录,敖次生时年37岁,船型为“鸭尾”,主要航线在长江汉口至南京段,次要航线在内河南昌段,载重吨位按上水、下水分别为9.2吨、9.8吨。另有一纸湖北省财政厅税务局发的专用票照,印着“帆船”字样,并注明牌照为011226号。

一段尘封70余载的故事

那么,这份《通行证》是怎么来的呢?顺着敖志平的讲述,我们可以知晓大概。

现年55岁的敖志平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祖辈在长江上行船,父亲敖次生从17岁开始随父跑船,后育有四子三女。“我的家乡黄梅县与江西九江地区一江之隔,三个哥哥都曾随父亲在长江上行船。”排行老幺的敖志平说,父亲在江上行船一辈子,一直到1983年去世。

关于为部队运粮的经历,父亲生前并未多言,但敖志平记得父亲存有这份《通行证》。父亲去世后,兄弟四人也曾几番寻找,一直未能找到。直到2020年春天93岁的母亲去世,家人在整理母亲衣物时发现了这份《通行证》,一直存放在母亲一件衣服的口袋里。

据记者查询有关资料,《通行证》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百七十团”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四十四军独立第157师470团,1949年7月28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城解放后,该团曾兵分两路,一路渡过赣江沿泰(和)兴(国)公路,一路沿泰(和)遂(川)公路追击国民党败军。2015年12月1日的《井冈山报》在《雷公岭战斗》一文中有相关记载。

“我自己是一名退伍的空降兵,三位哥哥(一人过世)一直从事船运工作,所以全家人对父亲当年拥军支前的这段经历十分自豪。”敖志平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父亲如果活到现在正好是100岁,自己将与家中兄弟商量,有意将这纸《通行证》捐给家乡黄冈或者九江市的博物馆,由博物馆来传承延续这段红色记忆。

(记者 林恩炳 颜华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