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5版:镇村新闻·卫生与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百病从“湿”起!祛湿的最佳时节到了

体质辩证,是中医问诊的第一步

八段锦第三式“健脾养胃臂单举”久练有利于健脾,防止湿气入侵,多用于日常保健。

公式背部经络遍布,通过膀胱经刮痧,能够起到泻火祛湿的作用。

拔竹罐可以拔出身体里的湿气和寒气,不失为一种祛湿的好方法。

▲艾灸可通过对身体穴位的温热刺激,进而达到祛湿的目的。

提起湿气重,很多人已不陌生了。湿气是中医说法,有内湿和外湿之分,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也是很多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和帮凶。

中医学有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将健康生活方式时刻贯穿到生活中,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祛除体内湿气正是“防病于先的治未病”的办法,也是实现自我“健康管理”的基础。

针对当前口耳相传的许多“祛湿方子”,石狮市中医院康复科中医师、医学硕士王汉洋提醒,中医讲究“一人一方”,祛湿并非人人一碗“红豆薏仁汤”就能见效,而是需要顺应天时,内调外治。

夏季祛湿 速度更快

原理:阳气最盛 顺应天时

都说夏天祛湿正当时,究其原理,王汉洋给出了解释:《黄帝内经》常说天人合一,认为人体阳气与大自然相对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和其他季节相比,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也最为充盈,经脉之气流畅,肌肤穴位更敏感,此时顺应天时,通过内调外治,能更快地把身体里深层的寒湿去除。加之夏天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人体内很容易湿气积聚,因此,夏季也是祛湿的最佳时机,其中,尤以“三伏天”祛湿最佳。

很多人以为湿气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明白了湿气的来源,也就知道,湿气潜伏,但很多人不自知”,王汉洋表示,“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而湿的来源一样有内外之分。”

从外部环境看,石狮地处沿海地区,地表含水分高,加之气候炎热,湿受热蒸,因此长年空气湿度偏大。从内部环境看,现代的生活习惯,也让人体内部环境出现了改变。比如,盛夏来临,很多人爱喝冷饮、爱喝冰镇啤酒、爱吃凉菜和各种冷冻食品,很容易损伤脾胃。脾胃损伤后,人体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导致部分水湿内停;另一方面,夏天毛孔打开,大家都喜欢待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湿寒易入侵,导致身体倦怠无力。而精神因素也是“内湿”的源头,生活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出现脾虚征象,也会导致湿气。

湿气有不同 祛湿分体质

提醒:不要盲目祛湿

生活中,红豆薏仁汤往往被许多人当成“祛湿名方”,屡屡尝试。

对此,王汉洋也回应道,湿气类型很多,有湿热、寒湿、风湿等多种,只有请医生进行体质辩证,判断自身症状属于何种类型,才能够对症缓解。且中医里说,湿性黏滞。湿就橡皮糖一样,黏在体内,很难处理,化解它的时间也很长。所以祛湿,不是偶尔喝一两个祛湿汤,做一次运动就能解决的,需要花时间,采取正确的“方子”,才能见效。

王汉洋解释,“中医的治疗方案往往是‘一人一方’,症状轻微、症状接近者,也可以采取‘一类人一方’。没有探究真正的起因,没有掌握正确、适合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直‘祛湿’却没效果的原因。”

“但要特别提醒,患者切不可盲目去湿”,王汉洋表示,中医里说,去湿伤阴。湿是身体液体的一部分,去湿的同时,也流失了一部分体内水液,所以,去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否则,过度去湿反而引发口干舌燥等症状。

湿气累积 引发病变

提倡:自我辨“湿” 及时就诊

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能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也会因人而异。换句话说,湿气对人体的伤害缓慢而隐蔽,不会自愈,放任不管,湿邪会一步步侵害人体的健康。

王汉洋表示,湿为病因,起初可能引起舌苔厚腻、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可能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溏稀;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久而久之还会引起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是疑难杂症。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学会自我辨“湿”,出现症状可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帮助。

当前,“祛湿”手段多样,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采取“内调”或“外治”。王汉洋指出,有人可能只需要开点代茶饮、药膳回去内调,有些人则可采取刮痧、拔罐、艾灸、做操等外部手段,先治疗、后保健、再养生。

记者同时了解到,石狮市中医院已于日前面向群众开放了“三伏贴”预约,疗程时间分别为7月11日初伏、7月21日中伏、8月10日末伏以及8月20日伏后加强,需要的可拨打0595-68871015进行电话预约。

事实上,当今生活中,一边除湿,一边生湿,是很多人常干的事。对此,王汉洋指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才是巩固治疗和保健效果的重要手段。

(记者 谢艳 李荣鑫 通讯员 高冠闽)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