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世卫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抗疟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约4.5亿人口中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在3.5亿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万例疟疾病人。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包括疟疾在内的流行病横行肆虐,由于缺医少药,患了疟疾的贫苦大众饱受疾病折磨。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防治历程推进,我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疾病负担大幅度降低。
“2003年到2012年,疟疾发病量从较高水平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逐步从控制阶段走向消除阶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介绍。
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出炉,我国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出要在2015年消除大部分地区的疟疾,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才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这背后凝聚着几代中国疾控人的努力,消除疟疾认证反映了中国疾控事业的卓越成就。
对于我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几十年有针对性的持续行动才取得的。中国加入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行列,向世界表明无疟疾的未来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国家疟疾防治项目,旨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中国科研团队克服各种不利条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蒿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时至今日,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随着中国的产品、技术、人才和方案走向世界,中国将继续为全球根治疟疾贡献出智慧和方案。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