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8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走进赤湖村 感受代代传承的育人风尚

德景别墅

德亭别墅

赤湖蔡氏宗祠内的匾额

赤湖眼镜井

谢希德故居

今年是谢希德院士诞生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半导体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她的家乡——石狮市祥芝镇赤湖村举行了“纪念谢希德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楹联征集”活动,向全国各地的楹联爱好者征集佳作,受到广泛关注。赤湖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浓厚,是一个富有故事的侨乡村落。

“赤湖”之名何以得

赤湖村,地处石狮市东北海滨,元末明初即有谢、许两姓迁徙于此开村。明正统年间蔡氏开始移入定居,之后复有陈、张、郭、林、王姓先后零星迁入,是一个有近700年历史的村庄。村子北面有一个湖泊,因水色赤黄,名曰赤湖,湖面宽阔而平静,水草丰茂,风光独特。故而,村以湖为名。赤湖又雅称“紫湖”,寓紫气东来湖水呈祥之意。

赤湖村中有一条溪水抱村流过,蜿蜒注入湖中。丰水时,湖水沿辽沟向北流入古浮海。溪、沟流经之处,沿途形成许多深浅不一的水潭和池塘,这些湖、潭、溪、沟、塘中的水源,滋润着周围的百顷田畴,故而物阜年丰,村民温饱不愁。在这样的环境中虽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村民们不甘安于现状,他们深深知道,只有以文化育人为本,方能有发展前途。于是,他们请来塾师教育子女,琅琅书声成为乡村最动听的天籁之音。在清朝时,村里拥有私塾四家。之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赤湖人又紧跟时代步伐,上福州,过台湾,下南洋,村民出外营生者众多,赤湖又成为一个有名的侨乡。

尊师重教代代相传

在清朝中期,赤湖村商业发达,村子里开有典当、油园、染布坊、榨糖作坊等,最兴盛的时候,还有一条十字街,用于来往商贩以及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像这种农商结合焕发活力的新气象产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

赤湖村历史上业儒者多,读书人也多,仅庠生、国学生就有十几人,里头有父子庠生、叔侄庠生、父子国学生。其中有一人乡试列入副榜,任候补训导;有一人高中举人,任县儒学教谕、拣选知县。另有一些弃文从商者,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他们对国家和社会贡献良多,被清廷敕授九品衔3人,敕授六品衔1人,敕授文林郎1人,敕授直隶州同1人,诰授奉直大夫2人。另有授予五品军功者2人。

而在现代,赤湖人当中,不仅有父女博士,还有夫妻博士,近年更有新晋年轻法学博士和女医学博士;有一门两代博士、硕士多达11人;也有家族子侄辈8人在15年的时间里先后考入美国一流名校的佳话。

秉承前人的优良传统,赤湖人对教育非常重视,自民国时期至解放初,由于学生众多,学校一时容纳不下,家族祠堂、华侨大宅都是村民自愿无偿借出,当作教室使用。自1957年起之后的50年间,村里先后盖过三座小学新校舍,绝大多数都是由赤湖海外华侨捐资兴建,足见赤湖人对教育的重视和热忱。

在教育人才方面,仅在当代,赤湖人担任大学、中学、小学教师的就有四十多人,当中有大学校长、大学教务长、大学系主任、大学终身教授、中学校长,而作为基层的小学校长,更是不乏其人。此外,还有赤湖人在海外独资开办商业学院。

在这近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赤湖村在外在面貌和内在肌理里,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一批个性鲜明的文化资源。今天,沿着村中的溪岸两边徜徉,从南往北,可以看到谢希德故居、德亭楼、举人故居、德土堂、德景别墅、春风楼、朝阳楼、大夫第、德耳别墅等许多闽南院落式古大厝以及中西合璧的洋楼,每一座都有值得细说的故事,并且都雕刻有当时的楹联名家所撰写的对联,令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而这些新旧建筑,有一半已经是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正在规划纳入历史文物的保护范畴。

一家五杰誉满全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希德院士的父亲谢玉铭博士,被称为“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和休斯顿(W.V.Houston)最先用光学方法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兰姆移位”的现象,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这在光谱学和量子电动力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还有,谢希德的三个弟弟希文、希仁、希哲,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通信工程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设计院教授。三兄弟分别对金属材料、计算机网络、工程测量各有特殊贡献,并有著述,均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佼佼者。一家五杰,誉满全国。谢希德院士的祖上几代亦儒亦商,到她祖父谢德炳这一辈从事农商,兼通文墨,其编撰的对联“圣贤有典师前辈,孝友无声养太和”镌刻在谢氏祖厅里,以此勉励后人。而最早的对联木刻原件保存至今。

可以这样说,一部赤湖的历史,闪耀着名士先贤,流淌着诗书礼乐,涌动着商业繁华,蓬勃着薪火传承。她展现的是钟灵毓秀,英才辈出。

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举办一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征联活动,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彰显血脉相融,铭记典型,践行使命担当,让数百年文脉赓续绵延。本文作者系赤湖旅港乡贤

(蔡咸枫/文 郭雅霞/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