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8版:艺术空间 上一版   
下一篇

新社会与新生活的讴歌

——20世纪中期德化瓷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60年代瓷塑《青春》,苏勤明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茶壶

  上世纪50年代“保家卫国”茶盘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化充分发挥陶瓷历史悠久等优势,积极扶持陶瓷产业,奄奄一息的德化瓷业自此获得了新生,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近年来,德化窑研究学者郑金勤对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德化窑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展示了不少这一时期的实物资料。在他看来,艺术反映生活,当时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瓷器,成为翻身做主人的德化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积极工作、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见证。这一时期的瓷器拥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集传承、创新和突破于一体,为当代德化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为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郑金勤收藏有一份1955年1月14日的《人民日报》,该期报纸的第二版刊发的《福建德化的瓷器》一文这样介绍道:“福建省德化县出产的瓷器,质地坚硬而洁白,俗称‘中国白’和‘鹅绒白’,被誉为世界名瓷……解放后,全县已有瓷窑223座,很多窑民都组织起来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使德化的瓷业生产日新月异。以地方国营德化瓷厂为例,过去仅有一座瓷窑,三间将要倒塌的工场,职工七八名,只能生产小杯、个人杯、茶壶、茶盘四种产品,每月产量不过十来担。但是解放后仅几年,这个将要关闭的厂子不仅增加了水利动力设备,而且采用了机器制瓷、喷花等先进的操作方法,拥有四座瓷窑,七个车间,职工一百五十多名,仅石膏模型就有一万多件,并能以七十多种产品和七百多种花样的精美瓷器,供应人民需要,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瓷厂。除了生产日常生活用瓷外,当地著名雕塑大师苏勤明、陈其泰、许文君等还塑造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花木兰》《牛郎织女》等精美的工艺品……福建省人民政府又计划在德化继续扩建和新建一些瓷厂,德化的瓷业将出现更加繁荣的景象。”

  长期饱受战争、匪乱之祸的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跃翻身做主人,尤其是各个瓷厂的工人们以崭新的面貌和主人姿态积极开展复工复产,喜悦之情跃然瓷上,如今我们在当时流传下来的瓷器上,可见到诸如“加紧生产为新中国造就新主人”“同心合力搞好生产,建设美满新家庭”等标语口号。

  保家卫国捍卫和平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德化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各条生产战线上以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来支援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战争。根据郑金勤的统计,当时全县共有893名团员报名参加志愿军,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动人场面。随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深入开展,德化人民还掀起了增产捐献和援军优属的热潮,在自身经济仍十分困难、百废待兴的艰苦环境下,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钱物。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这些铭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字样和纹饰的瓷器,无不为当时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不畏强敌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瓷塑艺术为新社会而欢呼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各大瓷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既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生活大胆创新,为新生活而欢欣、为新社会而讴歌。据郑金勤介绍,1953年4月德化瓷厂计划恢复瓷雕生产,招聘了苏勤明、陈其泰等身怀绝技的瓷工艺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瓷雕技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尝试和研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形神兼备的人物瓷雕相继得到开发,并投入了生产,成为德化瓷厂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如反映民兵活动的《前沿哨兵》《巡哨》《海螺号》等、表现民族风情的《摩雅泰》《惠安女》《渔女》、反映现代生活的《瓷城风光》《庆丰收》《赤脚医生》等,以及反映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及幸福生活的《爱学习》《少年先锋队员》《儿童舞》等。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1月,德化瓷厂创作的《青春》《和平万岁》《丰收》3件瓷塑,成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瓷。

  可以说,上世纪中期的德化瓷塑融质地美、造型美和艺术美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代表着新中国德化陶瓷艺术发展的一段辉煌与记忆。(记者 李自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